大数据如何跟踪人的轨迹?

1

大数据是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来得到你的个人信息,比如你使用的手机APP,你的习惯,你经常坐的公交等等,在这里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2020年数据成指数爆炸成长,每个人每天都在产生数据,你使用的手机APP每时每刻都在搜集你的数据,当你在购物软件浏览或者购买商品时,购物软件会为你推荐你感兴趣的商品、你想买的商品,或者是你浏览过的商品,收藏的商品打折了或者降价了。
通过对你的数据分析,软件可以对你画像归类贴标签,所以每个人的软件都一样,但是首页一定不一样,不信你可以让旁边的人打开购物软件,你可以对比一下,看看你俩的软件首页推荐是不是一样的。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知道你的工作地点,通过时间分析可以分析出来你从事什么工作,是公务员还是厂里打工的,通过你上班乘坐的交通工具可以判断出你有没有汽车,有车的人会收到保险公司的推销电话,贷款公司的电话等等,因为大数据知道你需要什么,所以它就给你推荐什么,你产生的数据被软件收集加工再反馈给软件首页,这是一套完整的机制。
大数据分析让我们没有隐私而言,每天都有网络爬虫从网上爬取个人信息,比如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等等,数据分析的恐怖让人感到害怕,当一个陌生人说出你的个人信息的时间你是不是感觉到震惊?
大数据它只会大概的根据定位软件定位你的位置,定位到一个人很简单,可以通过基站,无线网,手机APP等,也可以通过一张照片,一张图片定位到你,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真的,有人通过明星的微博分享的一张照片成功的分析出了她家的地址,住在哪一层,哪一家,在哪间房子哪个位置拍的照片。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如有不足欢迎补充

2

2020年是大数据分析人的轨迹最广泛应用的一年。由于追踪新冠病毒疑似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等等一系列人群的需求,以及疫情防控健康码分析的需求,各地各部门广泛的使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以便能够有效进行新冠疫情的联防联控,当然这一切都是获得使用人许可的。

一个人的行踪轨迹大数据从何而来?

现在是数字时代,手机可谓是人手一个长时间随身携带。因此,手机的移动行踪轨迹也有效的代表了人的行踪。我们的手机,不论是智能手机还是传统的功能机,只要插上手机卡,从开机到关机,始终都与移动,电信,或者联通的网络基站保持着时刻的联系。并不是说,只有你打电话的时候才和基站进行通讯。

这种时刻的联系专业上叫做信令交换。运营商的基站建再哪里的是有清晰的定位的,比如在某个小区楼上。根据你手机与基站的通讯接触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你在哪个小范围的区域内出现过,一般城市是300米左右范围内,农村是500米左右范围内。今年运营商推出的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服务的原理大概就是这样。

而其他的行踪数据来源则可以更广泛的包括到你与公共设施的接触中,例如使用了公共交通工具,动车票出入站都是有系统记录的。公交车,地铁站,高速出入口等等。可以说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一个人的行踪轨迹皆有数可循。

3

大数据实际上就是把你在社会,所有的行为能全部给记录下来,分析你这些行为就可以跟踪你的轨迹,例如,你用支付宝在某家商场支付了一笔款项,那么大数据呢,就可以反映出你的位置在哪里?几点几分?在哪个商场发生了这个消费行为?你在12315网站上购买了车票,大数据就能反应出你将来的行踪,你在北京的一辆公交车上刷卡支付了车票,那么的大数据也能反映出你现在的位置在哪里?大数据还可以,根据你在淘宝上购买的东西,分析出你的消费习惯,开启定向投送广告的方式,方便你的消费。

4

这个提问还蛮有难度的!看了很多,最多的答案是手机追踪,然后是面部识别。我觉得这些都没有到点子上。

请注意问题,这里是大数据追踪人的轨迹。手机定位、面部识别根本就没有用到大数据技术。

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按照大数据的定义,追踪某人是没有直接指向他的精确信息,只能通过关于他的大量间接信息,通过一定的模式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如果只使用大数据对某人进行实时追踪,我觉得是办不到的,只能缩小追踪范围,可以把某人的活动轨迹圈定到一个大致范围内。

举个栗子。我想通过大数据找到张三,那么我首先会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他的名字,如果搜索结果里有多个张三的信息,我会再根据他的一些基本信息,比如,他的性别、职业、籍贯、学历登信息缩小范围。如果正好他留了通讯地址,这样我就知道他住那里了,但这并不表示他现在那个地方,他有可能在工作的地方,也有可能出去旅游了。

5

大数据是IT行业术语,简意是指无法用常规软件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它具体由云计算、分布式处理技术、存储和感知技术四部分组成,並贯穿从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形成的整个过程。

大数据要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对人的轨迹跟踪,必须和互联网及信息采集设备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一、大数据实现对人轨迹的跟踪从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数据采集开始。

大数据主要功能是信息数据的存储、计算和分析处理,但必须从信息数据的采集开始,否则成了“无米之炊”。並且还要依赖先进完善的网络系统及信息数据采集的手段和设备才能得以完成。

上海浦东有位李阿姨、一次有急事在斑马线闯红灯走过马路。一星期后、附有现场境况和其照像的20元罚款单寄到了家中,李阿姨纳闷了、怎么拍照和找到我的?

6

目前来说我国完善的登记制度,可完美的追踪个体移动的全部轨迹。

现代的登记制度的方式主要有:

1火车、动车、高铁、长途汽车、航空空运均需留下身份证登记(起始地至目的地)

2手机移动终端的使用,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有使用手机,使用手机需要与相关的基站做信号的交互,于此同时会留下相关的信息(该信息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因此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判断。)

3私家车的移动因为当下私家车牌号都与车主的身份证具有唯一性对等。因此在车过境(省边际检查站都会留下相应的痕迹)

7

我是做大数据精准营销平台运维的,说说我的理解:

1、电子设备访问网络的cookie等记录,我们的电子设备只要和网络有互访,就一定会有记录。不可能避免!

2、大数据管理平台人物画像,有很多专用的大数据平台,对我们的电子设备进行数据画像,比如我们访问京东,京东会记录我们手机或电脑的设备ID,并对我们的兴趣爱好分类,储存到大数据平台。有些时候你手机和电脑的广告就是通过这种系统判断,推过来的。

3、其他的还有很多大数据记录方式,比如运营商级别的,3大运营商都有自己的大数据平台,并且和很多营销系统对接。

所以,对我们来说,在互联网世界里,根本没有隐私可谈,除非你不使用互联网。

8

仅以手机为例(PC隐私问题很早的事情了),各种嵌在应用程序内的SDK、监测工具、第三方输入法都在随时收集设备上的信息,并利用各自的算法(其实都差不多)给这个设备打标记,比如是男是女、年龄区间、收入高低、受教育程度…等等。同一家互联网公司旗下的不同平台也都在整合各类数据,比如抖音和今日头条背后是一套数据、饿了么或优酷中的行为会影响淘宝推荐(据说阿里巴巴还要和微博(持有股份)打通数据,那可了不得了)。

并不一定自己在设备上有动作,也可以是周围的人。推荐算法的逻辑宏观上讲就是1)大家都喜欢的,你喜欢的概率大:推荐全网点击量大的,累计点击量或者是最近几小时特火的,不管是啥;2)你周围人喜欢的,你喜欢的概率大:你通讯录里的人、跟你一起上网的人(同一个wifi,即请求来自同样的公网ip地址,互联网平台立刻能把你的设备和你旁边人的设备联系到一起)、甚至是一个单元楼的人(ip地址比较少的低级别城市很多家共用同样的ip,以后ipv6了就会好很多)的行为会影响你看到的广告。3)跟你类型相似的人喜欢的,你喜欢的概率大:比如过去24小时内带有25至30岁高收入女性标记的设备干了啥,接下来同样标记(一般也会加上地域限制)的设备使用者就更大几率看到同样的推荐。

从法律上讲,贩卖公民信息是比较严重的事情,但往往仅限于贩卖手机号这种简单粗暴的行为,因为会产生骚扰。但互联网和大数据采集的发展太快了,现在已经不需要知道手机号(当然知道更好,毕竟是唯一识别码)就可以完成所谓的“精准营销”了。因此虽然我们多少会感到困惑,甚至觉得有点过分或骚扰,但严格来说人家都是合法的。老实说这一块儿监管是有些滞后(哪个快速发展的行业都是如此),而且国家重点发展大数据呢短期内估计也不会咋样,外加实话实说目前各家的推荐算法只能说还凑活,并不能真的推给你你想要的,所以只能忍着喽…

最后说一点,就是运营商数据的应用(已经商业化往外卖了),会产生更严重的僭越,这个话题太大,不展开说了。需要指出的是,在运营商数据被大量利用之时,互联网平台使用https加密传输应变为最起码的责任。半年前的拼多多app是http传输(现在已经https了),用户本人的电话、家庭住址、花了多少钱买的什么东西,都能被第三方公司轻松获得…。现在2019年1月底,饿了么把“百度外卖”app改成“饿了么星选”之后,仍然也是http传输,用户的电话、各个送餐地址(无论工作还是家庭还是帮朋友订的外卖,只要是之前用过的都看得到,可怕吧)也都能被第三方数据公司轻易获取,后果…大家自行脑补吧)。在数据大潮挟裹之下,互联网用户无能为力,平台还是应该承担基本的责任。目前能做的也仅有如此了。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