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作为一家房地产公司,居然涉足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两个隔着八条街的领域居然成为一家公司的两大主业,感觉有点匪夷所思啊,感觉得靠企业多元化布局来解释了。
估计很多人觉得碧桂园研发机器人之初都不看好,毕竟术业有专攻,一个盖房子的去玩高科技,怀疑不出几年就撑不下去,但是现实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呼呼打脸(啪啪的),碧桂园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1年的时间就陆续推出9款建筑机器人进入项目现场试运作,且不说效果怎么样,单就这速度而言压根不像一个刚入行的企业,当然了,这或许跟公司的重金投入有关,听说碧桂园计划投资800亿,全球招募顶尖人才,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还可能有“屠夫”(开玩笑),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换来了碧桂园在机器人领域的跑步前进。
不过,这些机器人毕竟还处在试运作状态,言外之意就是还技术不够成熟,还有要改进的地方,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需要坚持求索。
12月11日看到碧桂园的博智林建筑机器人又上《新闻联播了》。“PC内墙板搬运机器人”和“室内喷涂机器人”在电视中亮相。
据闻,这家公司一年多就递交了超过1200项专利申请,已有50多款填补国内空白的建筑机器人正在研发测试,形成了建筑机器人、医疗康养机器人、智能建造装备等产品线。看来创始人杨国强此前说过的“碧桂园将加快人工智能与建筑机器人深度融合,用机器人代替建筑工人”,并不是一句空话。
目标落定,只顾风雨兼程。敢想敢干,高效有力,我想这是这家公司的“可怕”之处。
在万科年度业绩会上唱出“地产业务已经这么赚钱了,大家不要指望还能找到更赚钱的业务。”的腔调时,碧桂园已经进军机器人产业了,并且搭建起了机器人研发的基础框架;在行业普遍感到碰触天花板的时候,寻找新业务扩展企业动力,这是一个高难度课题,碧桂园选择了机器人。
锁定目标:为什么是机器人产业呢?用碧桂园自己的话说“机器人建房子的到来,只是时间的问题”。据统计,建筑工地的用工荒已经逐渐显现,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机械化、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需要工业化的代替,机器人建房有了迫切的需求。
看似是独立的新业务,其实与主业相辅相成。一旦建筑机器人规模投产,房地产建筑领域更新将迎来质的飞跃。
真扎实干:机器人公司聚焦机器人研发和应用,一年的时间里,递交了超过1200项专利申请,已有50多款填补国内空白的建筑机器人正在研发测试,其几处在建工地已开始试用部分机器人。央视多次展示了这家佛山科技公司建筑机器人的工作成果,说明机器人研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也成为了民营企业具有代表性的革新排头兵。
智能化建造已经是全球发展的趋势和潮流。通过大数据、网络等,计算出更快捷方便的处理方式,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地便利。智能化产业的发展对整个社会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等。
但作为社会新兴产业,人类也在摸索和尝试中逐步前行。智能化产业的背后,还需要技术、科研、人力、物资、时间等等一系列的成本作为支撑。在探索的道路上,这无疑是一场“烧钱”的旅程。碧桂园作为一家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没有依附于地产行业取得的成就固步自封。反而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十分关注,并且具有先见之明,2018年成立的博智林智能技术公司,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且多次登上央视新闻。
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地产巨头,能够斥巨资、挖掘大量高科技人才等方式来发展智能建造产业,也是代表了该企业对智能建造行业的信心。重要是的,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市场与竞争中,对国家来说,无疑又可以掌握更多的像华为5G那样的科技硬牌在手中,具有非常深远的社会意义。
我特意去看了一下央视关于碧桂园建筑机器人的报道,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作为全国最权威的新闻栏目,报道的内容肯定是货真价实,经过反复核实的,所以我认为作为国家来说对碧桂园研发的机器人也是十分认可的。建筑行业作为一直以来的高危行业,如果能有机器人来完成一些高难度或动作重复率高的工作,不仅是行业的进步,也同时解放了人力,保障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众所周知,碧桂园实力雄厚在全国不管是住宅也好商业也好玩儿的特溜,单讲下碧桂园这次玩儿机器人产业。碧桂园与华为、LG电子等科技通讯企业龙头陆续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5G等技术等方面不断探索尝试;旗下博智林机器人大力引进科研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前很多机器人都在工厂中,应该是现在还在实验阶段,从实验到投入运行会有一段时间,这个不能着急的。相信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研发的机器人会让大家眼前一亮的。
近些年来看很多地产开发都是在做房地产+产业的模式!为什么呢?因为,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所以国内地产的老大哥必须得牵头做这事儿!这也是碧桂园为什么要进军智能制造的核心原因。
新零售的出现引导了企业多元化发展趋势,马爸爸不也开始卖海鲜了吗?旗下餐饮机器人以“机器人中餐”为核心,将用科技与美味的融合创新来革新传统餐饮体验;
从最开始的工厂机械化,革新了新工业时代,机器可以代替人工(节约成本的同时更高效),发展到现在汽车都可以自动驾驶了,那么智能机器人必将是新时代的衍生品,所以碧桂园研究智能机器人在正常不过了。地产+机器人+现代农业三条腿走路,碧桂园向高科技综合性企业进发。
很多人知道碧桂园在研发机器人,殊不知,机器人只是碧桂园的智能建造的一部分而已。我国的智能建造产业已从探路模式进入快车道,国内知名企业均对此进行研发、试水,房地产行业也不例外。包括碧桂园、万科、恒大、中海等在内的头部房企,均已涉足于此。智能建造在房地产这个传统行业的应用还是很多的,比如住宅工业化、建筑智能化BIM系统、建筑机器人等。
今年1月碧桂园年会之时,杨国强就提出集团的多元化战略,即打造“高科技综合性企业”,并早在去年就有了一系列的举措,比如瞄准智能制造,成立机器人公司、建设机器人谷项目、打造科技小镇、开发智慧产业园。此外,今年11月15日,由碧桂园和清华大学等高校及一批职业院校携手搭建的“智能建造产教融合联盟”在广东顺德揭牌成立,该联盟以人工智能、智能建造及关联的企业、高水平大学、中高职院校为主体,在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等方面深度开展合作,具有跨界、融合和项目实体性质。
当前,碧桂园正致力于智慧化建筑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探索“智慧建造”和“无人建造”,并进行创新应用,实现水平高、工序少、建筑品质优的安全建造,积极抢占行业制高点。
打造10平方公里机器人谷,发力智能制造
近年来,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深入。种种迹象表明,“机器人革命”已经来临,这不但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也将深刻地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分工格局。“‘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且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尤其是工业机器人的起步较晚,机器人在制造业的整体渗透率较低。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密度(台/万人)平均为80,其中韩国为728,日本为344,美国为342,而中国仅为72。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市场需求牵引、产学研用结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实现机器人全产业链的整合,这才是中国机器人的未来出路。
近日,中国民营火箭企业蓝箭航天宣布完成 5 亿元人民币 C 轮融资,本轮融资投资方为碧桂园创投。
在宣布完成 C 轮融资的同时,蓝箭航天还同时披露了此前完成的一轮 B++ 轮共计 1 亿元人民币融资。该轮融资来自弋盛投资、鲁信创投,以及老股东陕西高端装备基金。
至此,蓝箭航天在 2019 年共完成 6 亿元融资。
碧桂园创投是碧桂园集团旗下的股权投资机构,根据 IT 桔子数据,碧桂园创投此前参投了贝壳找房、企鹅杏仁等,包括了房产服务、医疗健康、教育、智能家具等领域。此次投资蓝箭航天是碧桂园首次涉足商业航天领域,同时这也是首次房地产背景资金进入商业航天领域。
蓝箭航天表示,本轮募集到的资金将主要用于 “朱雀二号” 液体火箭的研制、发射准备工作以及火箭重复使用技术的验证。后续,公司将会持续加强 “朱雀二号” 火箭和天鹊发动机研制及批量生产能力、核心工艺及测试保障能力,逐步开始技术迭代。
其实碧桂园投入在智能建造很久了,作为一个在顺德上班的人,都见怪不怪了。
有一天我曾经特地跑去北滘镇去碧桂园总部对面那座大楼,那里开了个机器人餐厅,哇,味道还不错。
一个朋友在博智林公司上班的,他说他们办公室随便扔个砖头,都能砸中一个博士,每天新入职的员工都很多,公司里铺开非常多的项目。
当然这些都是表面的,实际还得看成果,博智林也在打造工业4.0智能工厂。今年5月底,4.8万㎡的智能工厂C栋已交付投产,包含自动化机加工区、超精密加工区、自动物流、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化装配线。其中,立式自动化加工线可实现24小时无人加工;精密加工区配备世界顶级超精密加工设备,最高加工精度可达1微米,全面提升效率与产品精度。14.5万㎡智能工厂A、B、C栋明年将实现年产2万台机器人的产能目标,预计年产值40亿元。
从市场上来看,目前建筑劳动力供给出现断层。目前,60后、70后建筑工人占比近6成,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建筑行业,而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社会老龄化趋势加速,劳动力短缺问题会更加严重,建筑业将面临巨大的人工成本压力。“机器换人”节约人工成本30%以上。
其实这个智能建筑严格来说应该叫做“高质量建造体系”,这一点我们先来看看以前大家是怎么盖楼的。
脚手架,钢架,吊塔,还有密密麻麻的防尘网,这就是以前我们对工地上盖楼的印象--传统的脚手架。给人的直观印象是,一个是脏乱差,一个是不文明,再严重点,就是这种复杂的盖楼流程很容易产生安全生产事故问题,也产生了更多的人工成本,无论是安装还是拆除(除了人工成本多,再就是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看得我密密麻麻密集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