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解释下“北斗系统实现了6000米深海潜标大容量数据的卫星实时传输”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1

现在还没有哪个电磁波、光波,甚至伽玛射线能穿透6千米深水体。

一般说,光子能量越高,其时空拓扑几何尺寸越小,穿透能力越强。例如,红光波长750nm左右,所以其光子几何尺寸就是750nm;红外光第一通信窗口0.85微米波长,所以光子其几何尺寸就是0.85微米;这些光子穿透百米水体都够呛。红外光以下电磁波,毫米波、厘米波、分米波…,其几何尺过也是以波长定,它们绕射能力增强了,但穿透能力更弱。伽玛射线,其波长已到埃(10的负10次方米)以下,0.几埃(频率在10的17方以上),其穿透原子空间(原子核大致在万分之一埃)能力大增,但仍然无法穿透六千米水体。

目前,已知粒子穿透能力最强的,也就是中微子了;它穿透六千米水体应该没什么问题,但用中微子通信也非常困难,因为其接收就是大问题,虽然,理论上可用做水下潜艇通信,但是,捕捉中微子(接收)反而成了大困难问题。

量子通信还没成熟,其穿透能力可以强一些,特别是,单光子量级的量子通信,应该可以实现千米以内的潜艇通信,但6千米也是没可能的。

你所说的情形,一是海底光缆通信中继接力无线卫星通信;二是通过声纳探测目标和进行通信中继。如果不是这两种,则只能是神棍的“千里摘花”法术了。

2

我是独行者老黄,我来这个问题
1月31日,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顺利返回青岛母港。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成功升级了我国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察网,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其一是首次实现深海潜标大容量数据与北斗卫星的实时传输;其二是融合感应耦合和水声通讯技术首次实现深海6000米水深大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上层每一百米一个温盐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深层每500米一个温盐数据的实时传输。

本航次科考主要是对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察网的20套潜标进行了维护升级,包括更换电池、优化站位和加装北斗卫星通信模块等。我国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察网目前拥有20套潜标、4套大型浮标和船载移动观察设备等,已连续获得了5年这个区域深海观察数据。
水声通讯技术:是一项在水下收发信息的技术,是当前海洋军事最重要和关键的技术。

水声通信水中通信非常困难,主要是因为通道内的多径效应、时变效应、可用频宽窄、信号衰减严重,特别是在长距离的传输中。水下通信相比有线通信来说速率非常低,因为水下通信采用的是声波而非无线电波。

这是国际上高水平的技术,在远距离的水中接受到语音信号,世界上也只有极少数军事强国才能做到。

现在的水中通信主要可以分成四个大类:

3

这个我记得是通过特殊的定向激光进行通讯,由长波约定通讯地点,在指定地点由卫星或者飞机发射高穿透性定向激光来传输数据。不只是中国,美国之类的也有研究,进度不明。但是离实时通讯和数据链级别的传输应该还差的远

4

这个中国天上地下都搞定了。全中国人民都知道。

5

6000米深海潜标先与海面浮标通信,海面浮标再与卫星通信。

6

我外行,试着。

6000米海底与天空卫星联系要取决于信号穿过6000海水不衰退,或者信号衰减有限,如能实现这个目标在海底地面甚至地下无区别。

7

就是利用了量子通訊技朮,該技朮在我國已進入實質應用階段。

8

北斗是导航卫星。潜艇通信是通信卫星的事吧??

9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北斗能和深潜在6000米海底的航海器(譬如蛟龙号)进行无线信息通讯,并且是宽带级的数据通讯,如果支持大流量通讯也就是可以达到影像传输,因为视频影像传输需要带宽大。

简单来说,以后蛟龙号入海底的通讯问题可以由卫星直接通讯并且传输实时影像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