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人信息安全这块上中国人基本上都算在“裸奔”吧,国家对这块管控比较缺失,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一直存在;
在2018年下半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做过一项测试,对100款APP进行了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评测的结果有点吓人,多达91款APP都存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主要集中在位置、通讯录和手机号码上;甚至照片、财产信息、交易记录、网上浏览记录均在被收集的范围之内;
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会有大量的个人信息被收集,而这些信息会产生各种商业价值;
现在很多的销售都会购买潜在客户资料进行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很多平台也能通过信息、年龄、区域、性别筛选客户进行精准的信息推送;这样减轻了商家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方便了用户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的信息已经被人收集的差不多了;
谢请!
作为一名IT行业的从业者,大数据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同时我也开发过多款App产品,所以我来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大数据的发展必然会逐渐提升数据的价值,未来科技公司一个核心的竞争力就是数据,所以通过多渠道获取数据必然是科技公司要做的事情。数据的获取通常有三个主要的渠道,其一是物联网系统(主要来源,产业互联网阶段会爆发),其二是互联网(Web、App),其三是传统信息系统(占比较小但是价值密度高)。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目前获取数据的主要来源就是Web和App,而且在消费互联网时代,这些数据给互联网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针对于App系统要求获取私人信息的问题,需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其一是从数据采集的角度,其二是从完善服务的角度。从数据采集的角度来说,科技公司为了进行数据分析,必然需要大量的私人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被采集信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从完善服务的角度来说,采集私人信息也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但是,对于用户来说,采集私人信息难免会有一些担忧,那就是私人信息是否会被滥用和泄漏。
对于网络用户来说,要想享受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方便,但是又想保障个人的隐私不被随便乱用,就需要企业、管理机构和个人的多方努力。首先,从政策层面应该有明确的数据保护规定,防止滥用数据的情况发生(目前已经有了相关规定)。其次,对于企业来说,一定要设定严格的数据使用边界,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数据防护手段。最后,对于用户来说,尽量保护个人的数据,不随便使用来路不明的App产品,尽量在正规的渠道安装App产品。
,每一个人都是大数据的既得利益者,但更是大数据的微数据创造者。这场博弈就体现在你的手机使用新的APP的时候。
在前段时间举行的手机APP收集和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情况会议中,专家评议会就指出14款APP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情况!
从上面这份清单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APP几乎来自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总有一款会把你拉下水。听音乐吗,不听音乐看小说吗,不看小说看直播吗,不看直播剁手吗,不剁手你总要出行吧,就连使用翻译软件来提高自己的知识量,都要被人收集个人信息。
根据2018年1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情况,在收集个人信息方面,App普遍存在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其中过半App涉嫌过度收集“位置信息”,紧随其后的通信录与短信功能。这其实是一个可怕黑洞,就说哪怕你没有用这个App暴露你自己的信息,也有可能由于你的朋友使用了这个app从而把你的信息泄露出去。不然你以为那么多的地铁周边商铺推销电话,股票敢死队推销短信都是从哪里得来的你的信息呢?
。
大数据时代,每个人的信息都变的透明,这看似没有了安全感。
但是这也正是网络时代的进步标志。
一方面又要让生活变得便利,另一方面又担心隐私问题,这的确是一个现代生活中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比方说现在的一些贷款平台,会导入一些人的通讯录,如果这个人欠款,就会给通讯录中的人打电话,从而对这些人造成骚扰。
可是,在现代科技水平下,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为只有获取到更多的数据,才能偶做出做好的服务,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数据的增加就会提高分析的效率和效果,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效率。比方说,在大数据的情况下,个人的信用会变得非常重要,现在很多老赖无法坐飞机等等,这些都是提高社会的效率的具体体现。所以,使用数据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何保障个人的隐私,不被滥用,又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利用监管,制定一些规则,对于哪些是不能碰的要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的惩罚措施,只有给这些企业树立红线,才能让用户的利益得到保护。
是啊都在获取信息,一般我必须滴APP都让他获取了。
如果我是商家我也是希望获取到更多的客户信息,但是想更好的连续服务。
如果他让你自己授权,那是可以的,如果主动自己授权,就是侵犯我们的权利!
现在信息泄露很严重,所以我们在使用APP授权时要谨慎!
目前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些不法互联网公司,借着大数据的噱头,大肆搜刮用户的敏感信息,比如姓名,电话,家庭住址等等,甚至还衍生出了地下灰色产业链公开贩卖个人信息。
其实,这些都是违法的,在没有告知获取权限的前提下,私下获取个人信息,无异于盗窃行为。现在国内的用户损失一部分个人信息为代价而获得免费的使用权限,这是极其得不偿失的,也是个人信用体质不健全的变现。
我从事互联网工作,关于获取用户大量信息主要原因是给用户打标签,分析用户画像,最终实现数据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