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会提前进入到大资本时代吗?

:经仔细学习一些关于影视资本的资料,边查边写一点:据说资本运行有两大原则,一个是逐利原则,一个是安全原则。本能就是追逐利润最大化,这种基于本能而缺乏任何伦理规范和要求的运作方式已在当下我国电影业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令电影业内人士感到纠结和忧虑。

从别处找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甲方对他说,他们有一套大数据系统,可以评估编剧写的故事的目标观众群,还有宋方金说,我写的故事,目标观众群是而且永远是全人类。在宋金方看来,编剧和导演、演员、影视投资人、制片人根本不是一个行业的,“编剧从事的这个行业叫故事行业,他们的行业是影视行业。”影视行业靠的是电,编剧行业靠的是心。没有电就没有电影电视。“没有电,我们还可以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遥远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坐在村头的大槐树下,听白胡子老头给我们讲沧海桑田的故事。

来源| 悦幕中国电影观察 作者| 庞宏波

再给你一个我认为比较深入的诠释,具体如下:

提前进入。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市场来说,未来必然属于资本,这一点毫无疑问。只是按照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速度,距离进入大资本时代尚有一段距离,但现在由于整个寒冬期的加剧且延长,这一“过渡”开始加速。

为什么提前?如今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势头,似乎已经发生转向。这个转向并不是因为增速的放缓,而是信心的不足。在整个市场的低谷,单靠独立的影视公司拉动行业发展,基本上失去了希望。

怎么提前?去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速已经放缓,很多人把这次理性调整对比了2004年好莱坞的“V字走势”。但实际上,相似的不是票房曲线,而是发展规律。其实从1990年开始,好莱坞四次“V字走势”几乎都伴随着“外行热钱”的进入,只有大资本才能重塑内容行业几乎是铁律。

这一点,往往被中国的影视公司所忽略。如今,行业触达“V字谷”,独立影视公司艰难,但拉大整个空间来看,阿里、腾讯等互联网生态和融创、万达甚至是复星都在虎视眈眈,真正的资本在凯觎这个仍有极大增长空间的市场热土。

中国电影的大资本时代,可能会被寒冬“逼向”春天。

内容公司怎么了?

天花板。

在去年年底,易凯资本CEO王冉在三声举办的“三生万物新文娱新消费年度峰会”上点明了独立影视公司发展的天花板:50亿收入、10亿净利润、300亿估值。

但当时,这一观点其实存在着极大的争议。首先,华谊、光线辉煌时期的估值远超这一数字,万达影视并入万达电影之前的估值也超过了所谓的“天花板”。那么头部影视公司的天花板果真会如此之低吗?

如果相信寒冬会逼出“裸泳者”,那么就应该相信王冉的话。目前,华谊的市值是137亿左右,光线传媒的市值是199亿左右,博纳影业迟迟未上市,万达影视装入万达电影的估值也仅仅为130亿出头,前身是乐视影业的乐创文娱曾经谋求上市的估值是98亿,现如今早已跌去大半。

传统的民营五大,如今的市值虽然偏低,但也真实。而“国家队”里,中国电影的市值是292亿左右,上海电影的市值是50亿出头。想要寻找真正能够具有代表性的“资本标杆”,在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里找不出来。

“2018年亏了多少”成为了一句调侃,但整个市场里影视公司的艰难显而易见。今年,影视公司有多惨更无需多言。

现在,整个市场的低气压真正来了。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稳定,导致影视公司在内容上的不稳定因素开始增高,这影响的必然是今年的业绩表现啊。

从目前来看,中国影视公司发展有三大特性:

一, 发展的脆弱性。无论是华谊还是光线,其早年的崛起模式拉长时间周期来看基本上是流量模式,所谓的“爆款为王”。一旦内容生产和市场需求发生脱节,必然会迅速在资本上作出反应。

今年暑期档,“改名”、“撤档”影响了一大批公司,在压低整个市场气压的过程中,发展本身的脆弱性是影视公司问题的核心。

二, 造成发展脆弱性的问题是内容的单一性。中国电影“工业化”和“产业化”是这两年的高频词汇,事实上单纯的靠独立影视公司来实现“产业化”是很难的事情。即便影视公司的股东名单里再过豪华,其本身的独立姿态无法保证其完全的充裕资金。而在IP上,IP是什么?是这两年影视公司才明白的名词,那么前两年大量投入的文旅行业由于本身的IP较弱,很难具有延伸内容产业链的功能。

三, 由于发展的脆弱性和内容的单一性,造成了独立影视公司资本的薄利性。“影视行业不赚钱”不是外部的评价,而是内行的自白。由于影视行业不赚钱,单纯的资本投资很难让资本有理想收入。再加上内容的单一和不稳定,寒冬时期大量资本逃离就是必然现象。

如果长期找不到钱,那么就会长期没有片,长期没有片那靠什么挣到钱。这个恶性循环的逻辑。也就造成了如今内容公司集体面对的局面:寒冬。

何为大资本?

与北美相似的票房曲线。

这是去年,中国电影市场喊出的一个论调。原因在于2018年的票房曲线走势和北美市场2004年有一丝相似。但实际上北美市场在1990年之后经历了4次比较明显的“V字曲线”,每次都值得学习。

凡影咨询合伙人王义之此前研究好莱坞发现,中国电影市场应该学习1932年好莱坞的“V字曲线”。

原因在于1932年,因为影院的盲目扩张和经济大环境的萧条,美国电影全行业亏损超过8500万美元,16000家影院关闭了5000家,票价从30美分降低到20美分,观众相对比1930年减少了25%。

此后,好莱坞发生震动,金融家进一步统治了好莱坞。

而在90年代,好莱坞再次经历了“V字曲线”,而新出现的制片公司也大多来自于“外行”。

中国市场和北美市场相比有着天然的区别,在2005年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外行热钱”大量涌入。时至今日,互联网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变革都尚存争议,而那些互联网影视公司依然被放大镜死死盯住缺陷。

由于中国电影市场在进入商业时代后,鲜有出现“V字曲线”。所以整个内容行业对于“大资本”警惕程度极高,于冬当年“未来影视公司将给BAT打工”引起了一阵恐慌。

那么,从现在的发展格局来看,影视公司给BAT打工是不假,在头部内容公司里BAT参投了大多数优质标的。但与此同时,BAT也在为电影市场打工,重塑产业“基础设施”依然是互联网影视公司在布局。

由于内容公司本身的缺陷和现阶段影视行业发展的节点,再依靠内容公司带着电影市场向前冲基本上没有太大可能。那么,什么样的资本算是“大资本”呢?资本市场迅速逃离影视行业,那么大资本还会进入到这个市场吗?

通常来说,大资本必然是“外行热钱”。目前,万达电影算是已经布局完成的“大资本”,其地产和商业双头优势,给予了万达电影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去年成立的融创文化集团,也算是典型的“外行”。其母公司融创中国和万达有着相似的地产基因。而如今乐创文娱CEO张昭离职,网传其前往复星国际创业,那么一旦成真复星国际也是新的大资本代表。

从中可以看出,大资本必然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充裕的发展资金,另一个条件是致力于打造完善的产业闭环。

拿万达举例,首先万达当年发展电影的现金流是任何一家独立的影视公司不可能具备的。其次,万达通过“高举高打”的收购,在终端布局了万达电影,在上游布局了万达影视,海外大片布局了传奇影业,衍生品和周边布局了时光网,随后又布局了万达文旅。

“迪士尼模式”是所有影视公司的梦想,这不假。但能够靠近迪士尼模式的,只有大资本可以完成。第一是钱,第二是战略规划,缺一不可。相比万达,华谊吃亏的地方首先是用一个小的行业去撬动大的行业,其本身的体量本身就有较高的风险。

中国电影的“大资本时代”

中国电影市场和北美有着极大的不同。

首先,中国电影市场的“扩盘”依靠的是互联网。但互联网是分解品牌,快速触达,这必然会导致“流量为先,爆款为王”,而本身中国电影市场的渠道就非常单一化,缺乏多样性布局,太过于依赖内容制作。

高度互联网化的中国电影市场,在于很难拖动其市场体量发展产业化。但好在市场寒冬的到来,让一小部分内容公司开始思考产业化模式的可行性。

其次,北美市场的“平顺期”已经持续多年,原因在于北美市场没有新的“突破空间”。观影人次的相对稳定、内容制作的系列布局和比较完善的产业发展,很难再突破电影行业的天花板。再加上Netflix的出现,北美观影人群对于影院的依赖性再降低。

但中国不同,中国电影市场必然是600亿依然是一个初级市场,观众对于影院的需求除了观影还有社交刚需。550部院线电影支撑了6万块银幕和600亿票房,那么倘若院线电影数量翻倍和8万块银幕的“硬性文件”,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在哪呢?这个恐怕是现阶段无法想象的,而这恰恰是中国电影市场充足的增长空间。

高度互联网化的发展基因,决定了中国电影市场同样会依赖于BAT。但百度系在电影行业的布局,显然没能挤入目前的一线阵容,而AT之争大概率会进入到白热化阶段。

腾讯影业除了自身发展规划的前进外,和阅文、猫眼娱乐等“大生态”联动更加紧密。腾讯系的优势在于社交,恰恰电影本身的功能也是社交,这是腾讯影业能够在市场后续发力的原因所在。

而阿里影业在大文娱的整个地位进一步佐证,凭借其新基础设施的“围墙建立”已经吸引了一批优质的内容公司与其合作。高度互联网化,不仅仅是电影市场而是如今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阿里影业内容和新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这是阿里影业最大的优势。

当然,尚有不少从业者依然在苛责一家影视公司是否依然用主控主投来定义其好坏。但实际上,作为一家以产业为方向的影视公司在背靠大体系的环境下,主控主投和“全覆盖”究竟哪个重要,难道还看不明白吗?

阿里和腾讯影业之争,实际上是背后“AT纵横之战”。未来,这两大互联网影视公司对于市场的作用,其实早就不是“热钱能否留存”的粗暴问题了。

此外,万达电影整个全产业链生态的根基依然在,甚至每个环节的留存度仍然很高。这决定了万达的“回暖”并不是特别困难,只是万达的问题在于内容的补血通,商业和地产虽然“输血”万达电影但本身又是竞争关系,内容关系决定了万达电影的将来。

融创文化作为“神秘资本”,其实在成立之后并没有太多动作。而此前张昭离职将其再度拉回到大众视野,实际上融创中国定义自身为“中国家庭美好生活的服务商”,其地产本身的优势给予融创文化的不仅仅是充裕的资金,还有稳定的“家庭中产”。

而有可能此后进入市场的复星国际,仔细比对其“健康、欢乐、富足”的生态布局,其死死瞄准了中国正在扩大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那么中产阶级消费群体的消费方向是什么,这其实是复星国际“下一步”的核心。

文化,是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舍得丢弃的战略方向。这更像是一个“轴心”,通过其自转来带动产业“公转”。无论是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生态,还是融创万达这样的地产生态,本身都是渴望文化的“虚拟价值”带动实体产业产生更高的能量。

但由于其本身的线下渠道,这给予了电影内容更丰富的变现空间,而这不恰恰是迪士尼模式吗?

如今行业的迷茫和消极是完全正常的直接反应,但实际上中国电影市场更大的增长空间反而被严重忽略。但只是能够将电影市场带入下一个阶段的,可能是提前靠近的大资本时代。

播报当日票房、排片数据、档期资讯、深度票房数据挖掘、电影产业观点速递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