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据时代,信息化数字化以数据应用为基础,工具载体也都是基于数字信号,数字接口,而目数字内容也放在数字平台和云端进行存放,展示,管理。要实现突破,除非底层生产资料不是数据,但文字,图像,视频,数字等都是数据,那要颠覆性变革了,量子时代难道就不要数据?
两个观点,分享一下。
1、人类本就是进化过程产品,这也是历史上有文明痕迹,没有人类发展轨迹的原因。人类类似蝌蚪一样,蝌蚪进化后的生命体是青蛙,人类进化到最后的生命体是机器。所以,如果从宿命论来看,科技发展就是我们的原始动力,直到进化出智能生命替代我们。然后文明消亡或者迁移到其他星球或者空间,留下蛮荒再次发展。
2、人类智慧不可模拟,大数据的确有自我学习能力,而且超过人类的计算能力 ,但是,发展技术的动力是简化人工,不会允许替代的现象。这个类似上世纪60—70年代流水线替代人力的恐慌一样,发展了半个世纪多,你看工厂依然需要人力,只不过从原来手工变成程控而已,对技术能力要求高了而已。或者用无人售票、无人收费站来对比,肯定是解放人力,但是解放的是基础劳力,不是高端脑力。
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我们跟上时代,积极掌控新技术 。不用恐惧新技术,反正你怕技术还是会发展,还不如掌握他为你服务[大笑]
楼主的意思可能是在吐槽大数据时代的个性化推荐产生的局限性
毋庸置疑,目前在头条等媒体平台都采用了个性化推荐的方式,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过载已经是大环境,对于媒体平台面对大规模的用户就必须使用机器来代替人工进行内容审核分发等流程,各种信息被打上不同的标签,对应的分发到机器认为喜欢的人屏幕上。这种操作就会有千人千面的效果,来缓解信息过载而造成的无用信息充斥现象,每个人被推荐的信息流都是不同的,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推荐的。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长久以来我们看到的信息内容面越来越窄,极端一点我们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的信息了,而茫茫世界之大我们却无从知晓。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个性化推荐,那么改变局面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优化个性化推荐,和用户自身的探索。
我从2006年开始接触hadoop(大数据鼻祖),
2019年,我的11人团队,签单九百万,人均订单八十万。
圈养,我是很有体会的,但这就是社会分工。
我也曾想做平台底层,在2016年混乱元年的时候,说实话我们大部门的产品不比阿里差,但没有壮大起来,小打小闹,每年只签了几千万的单子(一半平台,一半应用)。我们也叫xx云(人艰不拆,不敢暴真名)
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有便民的地方 也有容易泄露个人隐私的可能,社会在进步发展,任何事没有完美的,只能期待日渐进步!
感觉被圈养是因为大数据根据你的浏览记录、搜索记录、个人信息等内容去给你进行画像,从而推断你的兴趣爱好、个人需求等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推送给你相关的内容,想跳出这个怪圈那就从改变自己开始吧,自己多元化了就不会被大数据左右了。
是的,你说的没错。用户数据和隐私将会被独角兽公司进行掌握。这里面存在一个中心化的原则思维。如果用户数据和隐私被一个无中心化的生态所掌握,对用户而言就相对安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