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这正是当下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首先,要明确的是,教知识也是教育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传承几千年来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以薪火相传,在年轻一代身上发扬广大。有些事实性的知识,学生是可以通过大数据获得的,不用教师教;而有些知识,比如一些条件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等,学生只依靠大数据理解不了,不能形成知识系统,也不知道怎样应用,还是需要教师教的。另外,考试还要考知识,传授知识仍然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现在教知识也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知识教学是以讲授和灌输为主,教师只是通过课堂教学,将书本知识搬运到学生大脑中,即完成了教学任务。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几年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导向,先学后教,主动获取知识,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混合式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精讲点拨,教规律、教方法。可见,当今的教学虽然还是以教知识为主,但正朝着教方法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向发展。
再次,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不可低估知识的价值。知识是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的工具。现在学校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正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具体化。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以知识的学习为前提,只有让学生先知,才能后行。知识是成系统、成体系的,学生借助网络、大数据学到的知识,可能只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碎片化的知识是不利于学生形成素养、提高能力。所以,要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还需教师系统地传授知识。
教育是以教授知识为主还是以教授方法、培养能力为主?两者之间没有严格界限,不能笼统描述。方法、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是以方法、能力为载体。没有绝对的一招制胜的武功秘籍。那种以为不要知识、只需要所谓的方法的想法是错误的。
方法是学习知识的方法,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方法还是能力最终都是以通过学习知识来实现方法和能力的掌握、巩固和运用。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习的方法,培训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学习最终都讲究应用、讲究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学生学习加减乘除,这属于知识范畴。方法是什么?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内涵,什么是加?加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加与减的区别在哪儿?没有这样的理解,加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他就容易混淆加与减,甚至加与除,加与乘的关系。
学会了加减乘除有什么用呢?这就涉及能力问题了。加减乘除不仅仅用于考试,比如超市计算,菜市场计算,再到大的投资理财、财务运算,都离不开加减乘除,这就是能力范畴。简单运算可以,拓展拓展呢?比如,一头猪加一头猪是两头猪;那一头猪加一只鸡呢?能力也有浅层次、深层次能力问题。
学问,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习过程中,有的人进步大,有的人进步小,这与知识掌握有关,也与掌握知识的过程有关。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涉及方法和能力的问题。
今年疫情期间,全国都开展了网络教学。线上培训机构以为是网络教学的春天,实际不然。我们发展网络教学效果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就是网络资源无论多么发达,线上教育无论做的怎么样,他最终还是比不过学校。因此,各位家长,给孩子购买网课的时候还是多想想,没有宣传的那么美好。
看到这个问题,突然感觉教了这么多年书,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我们教学生什么,我们怎么去教学生。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
我们都知道空中楼阁的故事,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道理跟这个其实大同小异。我们不能离开知识谈能力,也不能离开能力谈知识,就像您说的,现在的信息这么发达,我们不缺知识。在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形成往往是通过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实现的,而知识获取的快慢又取决于能力的高低。知识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我们经常见到一些知识渊博的人见解深刻,思考问题比较周密。可以肯定的说,不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充其量只是低级的能力,或者说其本能。正是由于已经掌握的知识的迁移,我们才能形成能力和技能。
可是,在教学中,我们依然看到中国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已经很突出了,那是因为我们过度强调了学生的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形成,因此传授大量知识成为我们老师课堂上的唯一任务,再加上我们的指挥棒是应试教育,学生头脑中装的知识多了,能力没有提高反而弱化了,“高分低能”成了最突出的异化现象。
我们从二十世纪末就开始的素质教育,后来的高效课堂,到目前的翻转课堂等,实际上都在尝试扭转这一现象,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能力,有知识。尤其在数学领域,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独立解决问题,是我们培养学生最终追求的目标。就数学学科为例,现在我们倡导的学生要具有的六大核心素养,就是发现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素养,发展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素养,发展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素养。强调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这些在关注学生素养形成的同时,关注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上,合作共享,共同交流,发挥集体的力量,完善自我,显示自身的力量。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在改变,改变以往专注于获取知识,忽略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能力的提高。
感请:
教育传授知识,学习的方法需要学习者自行摸索。知识源于生活实践,是人类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教授知识能够通过考核或实践评定所学的优劣,而学习的方法却比较难考评,并且也不好界定是孩子自己摸索的还是谁教会的,比如一个捕鱼人的捕鱼技术谁也说不好是他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还是他自己从捕捞过程中摸索得到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只学习捕捞的方法而不实践是肯定不会捕捞的,也就是说让人去实实在在的尝试捕获比传授捕捞的方法更有效。
方法是对学习过程的总结方法是知识的一部分
知识是所有以语言文字符号记录生产、生活经验信息的总称,是人类一系列认知世界、改造世界行为活动的智慧集合。方法是知识形态的一种呈现形式,是针对具体事务而制定的实施计划,比如某类型建筑的施工方法、某种植物的种植方法、某种乐器的演奏方法......这些方法都蕴含在具体的单项实践活动之中,也特定的生产、学习活动紧密联系。方法是在具体行为实践过后总结知识经验多的一部分,其本身属于学习、生产某种事物的步骤性知识。方法是知识的一部分,比如农业生产的知识就包括种植农作物的信息、土壤信息与种植管理方法;文学知识包括文学成果、写作方法、鉴赏方法。
阅读从知识点开始知识是方法的前提
传授知识和传授方法是教育的永恒困境!你的提问让我立马想起了“谷歌效应”,你认为的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能快速获取的知识我们就应该减少教授,这种想法在教育上其实是非常不可取的。
事实上,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知识和能力同样重要,只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二者的平衡发展是个教育难题,或者说如何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许多经验欠缺的老师难以做到的。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我们获得事实性知识的方法非常便利、快捷,有很多人和你有一样的疑惑:“是不是我们给孩子们每一项事实性知识的传授,都是在无用教育之墙上又加了一块新砖,添了一块新瓦而已”?事实果真如此吗?那如果是这样,我们的许多以事实性知识为基础的学科,如地理、历史等是不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显然不能这么武断地理解。
基本知识的掌握是个人文化修养提升、知识结构形成及提升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基础
尽管当前我们获取事实性知识的方法很多很多,但我们不能忽略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学习,因为那些是我们提升个人文化修养、形成和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终身学习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的基础。
我来这个问题,首先,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牵强。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很多教育并不是把知识强行灌入学生的大脑中,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大部分老师只能通过一种方式让学生先获取知识,这其实就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个体不同,对这种方法的理解也就不同。
第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只传授钓鱼的方法,不带着学生去实践得到一条鱼,我想学生还得摸索很多时间,我们现在的教育是缺乏实践,不是缺少传授方法。
第三:先有了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积累,自己也可以摸索出来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认知手段,孩子开始的牙牙学语,多数属于自我捕获世界,感受世界的认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这个“道”不是知识,也不是知识获取的方法,而是智慧。是现在必须掌握的知识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养成必要的能力的根源?要把这个“道”传下来,然后讲授相关的内容,对于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解析。
知识无穷尽,获取知识的渠道人尽皆知,但是如孔子一样的老师,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个人观点如下:
1.从人的学习步骤来看,一般是先学会,再应用,最后为数不多的是会思考这两步,我怎么学得,是都可以学得更快更好?已经我为什么要学?
2.被动学习,压迫式学习是学生年代的主旋律,到了为生活而拼搏时,主动学习开始;
3.标准与要求:学习的要求一般是考分,而不是掌握知识点后,再反过来思考与提升自己的学习方式及能力。
4.引导我们反思的教育环节很少,自己反思与提升难度大。
知识是可以传授的。方法也是知识的一种。老师也会传授。能力是传授不了的。能力是自己实践,水到渠成。
举个简单的例子。老师教你骑自行车。这是车龙头,这是脚踏,这是车座,嗯,这是链条。教给你这是知识。第一步握龙头。第二步踩脚踏。第三步坐上去。第四步踩动脚踏往前跑。教给你了方法。
这时候你还不会骑自行车。你要亲自去练。
什么是能力? 无他,唯手熟尔。实践出能力。
学校每天在教学生方法,在训练学生学习能力。不明白楼主此言从何说起……
即使不是教育一线人员,教育新闻也一直在天天倡导学习重在指导方法,培养能力呢。可见我们的焦点不在教育新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