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感觉高大上的科技大数据被冤枉,被利用。
大数据
大数据是近年来很流行,很热门,潮流的一个词,一项技术,被热传,热用。并且大数据技术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便利,深受人们喜爱,喜欢,企业广泛使用,尤其互联网企业,政府公共基础设施等。
大数据给人们优势的同时,也被别有用心的企业利用,谋取利益,窗户开了,在新鲜空气进来的同时,苍蝇蚊子也飞进来。
以互联网购物为例,人们在购物的同时,被大数据画像。比如你喜欢买什么衣服,经常去的店家,什么时间段去,价格是多少等这些指标,都成为大数据画像的点,无形中你就有了一副购物画像,被互联网公司捕获,被推广或者卖给某些需要的公司,作为商业投递,类似于我们被贩卖的电话号码,个人信息。
这些公司得到这些信息后,对你做精准推荐。比如360网页推荐,淘宝推荐,各类APP推荐,同时还可以修改数据,价格等。
这时候大数据杀熟就成为网红名词,权威性的人民日报做了批评性报道。
实际上而言无论是任何涉事「杀熟」平台及机构,当我们尝试着判断产品是否存在「杀熟」行为,数学中的「控制变量法」再适合不过了,当仅存在唯一变量的情况下再去比较,得出来的结论才有可信度,如果存在多个变量比如时间、地域等等因子其实也都是需要考虑在内的!
不过,在讨论「杀熟」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大数据?再来讨论什么又是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是AI人工智能的基石,目前的深度学习主要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即对大数据进行训练,并从中归纳出可以被计算机运用在类似数据上的知识或规律。简单而言何为大数据?虽然很多人将其定义为“大数据就是大规模的数据”。但是,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大规模”只是指数据的量而言。数据量大,并不代表着数据一定有可以被深度学习算法利用的价值。大数据在应用层面:大数据往往可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抽样调查、大数据都可以实时获取、大数据往往混合了来自多个数据源的多维度信息、大数据的价值在于数据分析以及分析基础上的数据挖掘和智能决策。美国《大西洋月刊》公布的一段A.I.聊天记录截图实际上AI算法的发展,离不开海量数据进行训练,究其根本大数据的循环往复无数次的训练和深度学习才有了人工+智能!接着,我们再回到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实际上是鉴于大数据的AI算法层面的分析了!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实际上背后的技术来源是营销背后的“千人千面”技术,大数据通过对有意义有价值的大规模用户画像的学习、分析和解构,了解用户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消费场景甚至于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度、对价格的敏感度,包括用户年龄、收入、职业、兴趣爱好等信息,当然用户的使用设备这些硬件信息实际上相较软性特质其实重要性稍微次之。从用户运营层面来看:新用户,粘性较低,如果对价格再更为敏感,则如果平台希望将其很好的留存,成为其忠实用户,这就意味着平台需要多一些付出,让新用户薅更多羊毛的做法自然而然可以理解了。老用户,意味着从某种层面上是忠诚的用户,粘性也更高,选购某种产品的时候对平台更看重,一般而言放弃了再三比较价格之后等再购买的操作。最后,我们从法律层面来看这事:《人民日报》3月23日发表评论员观察文章《数据权力如何尊重用户权利》,一文中也指出大数据「杀熟」对消费者权益的伤害和用户隐私的侵犯!实际上不同平台差异化定价这个完全OK,没毛病!但是如果同一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出具不同价格,即所谓的「看人抓药」「千人千面」,这种做法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伤害,无疑也触犯了相关法律准则。「杀熟」无论是对用户知情权,或者是消费者正当权益以及是否涉及隐私权的侵害,无论哪一条都会触及法律的红线!不管是否存在「杀熟」,「大数据」本身还是好的!不管怎样,「大数据」背锅估计是没跑了!我肯定是被杀熟过,因为我试过登录电商的时候,偶尔用别人电脑不同账号去查同一个商品,竟然价格不一样。
这就是我们普通人最终会被大数据裹挟的原因之一,因为大数据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当然可以根据你的习惯,个性来给与相应的对待,从而让商家获得最大的利益。
其实某种角度看,这有点像公地悲剧,其实商家的大数据,是我们每个人的资源之一。我用美好的环境来举例可能更容易理解,比如商家挖矿,破坏了美好环境,但自己获利了,这其实是对大多数人的一种侵犯,因为美好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共有的,可以说是公共财产,但却被个人利用将利益划进个人荷包。
大数据也是类似的状况,商家通过我们的大数据赚钱,但并没有回馈应有的东西给一般民众,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只是一般人难以感觉到。
所以,我认为大数据杀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淘宝天猫居多,京东低价高卖也有,根据你的购物习惯产生的数据推荐。具体原理不太清楚。!
大数据杀熟的情况我遇到过,同样一件棉服,我的帐号是680元,我老婆帐号是670元,刚开始我没发现,我付款后随便告诉了老婆一句,结果老婆发现她的手机上显示是670元,后来我就果断退货,用老婆帐号重新拍了。
所谓杀熟,就是某个软件在充分了解客户的使用习惯和消费行为后,判断出这个客户属于高消费人群,消费能力强,在购买同样的产品,会比别人贵一部分。
我觉得现在这种杀熟行为既没商业道德,也涉嫌违法。
没有商业道德
比如我买一张机票被杀熟,就单纯是因为被网站大数据分析出来我经常坐飞机往返国内外而已,卖票网站并没有为我多付的钱提供任何额外服务,我就是当了一回冤大头而已。
大数据杀熟,无异于杀鸡取卵!
网购兴起之后迅速成为潮流,现在有什么缺的用的,只要不是急着用的,第一个想到的都会是去网上看看。这样做的时候我们的心里想的都是网上可能比实体店便宜,而事实上却经常中了商家杀熟的枪,越是那种你经常去逛的店铺,杀熟越是厉害,比方说有些顾客不喜欢讨价还价,对商品价格不甚在意,商铺就会将同一件商品,卖给这样的顾客更贵的价格,是不是很扎心,但是事实就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你在网上看中一件轻奢品,然后你可能会惊奇的发现,同样一件商品,你朋友买200块,你买2000块,当然,价格偏差只是举个例子,个性化推送属于大数据销售,个性化定价就是大数据杀熟。
怎样避免这种事情呢?
有杀熟的大数据技术,也就会出现反杀熟的大数据技术。比如说一些比价软件的存在,不只是单纯地比较价格,而是在用户被杀熟时给予善意的提醒。
近日,一则微博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一位经常出差的先生表示,他经常在某网站预订的388元的酒店房间,用朋友的账户订竟成了300元!他感觉到来自大数据“杀熟”深深的恶意。很多网友纷纷留言说出自己曾被大数据“杀熟”种种悲惨经历!
如果说被大数据杀熟,那么大家可能都遇到过,年前,支付宝的福利红包,就是新用户一刷7-8元,老用户一刷1-2毛!
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根据大数据的分析,我们几乎没有隐私。大数据掌握了我们太多隐秘的信息。就像人们调侃的一样,你的秘密能瞒得过枕边人,却瞒不过大数据。
大数据“杀熟”,是一场互联网创业者的狂欢,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显得如此势单力薄!正因为没有立法的明确规定,给了互联网商家可乘之机。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日新月异,而立法显然跟不上他们发展的脚步!商人永远是逐利的,他们利用法律和规范的空缺,利用大数据分析的优势,选择受众群体,区别给价,争取利益最大化。而消费者即使发现被宰也求助无门。
一方面,我们担心被宰,愤恨不公,害怕隐私被泄露;另一方面,我们又离不开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捷生活!时代在发展,显然,我们已经无法回到没有网络的时候了。
大数据杀熟,我觉得肯定会有呀,不然干嘛要收集那么多日志进行储存、分析呢?
大数据采集日志、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等这些行为一方面给企业战略方向、产品方向的调整等等,顺便再杀个熟 这其实也正常,虽然很讨厌,但是企业要生存,提供了那么多免费的东西,合理的杀熟也很正常,毕竟互联网公司活着都挺不容易。
简单举例:滴滴打车,不同手机打车价格就不同,iPhone用户可能会贵一点;
遇到过,首先要有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其次,对推荐性购买要理性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