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支柱的问题,我之前刚好有详细查询过相关的官方数据,其实,从GDP的比重占比,就可以看出来,贵阳产业机构的侧面:
2017年,贵阳全市财政总收入是782.85亿元,全年GDP是3537.9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2:38.8:57.0。
这个数据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第一产业(属性是取自于自然界的,比如农业)占比是很小的,只占到4.2%,而第二产业(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比如工业)占比是38.8%,第三产业的占比是57%。
主要有这几个点,以及这几个点的经济表现
(一)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效益增长较快。
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47.41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完成374.37亿元,同比增长12.5%,高于工业增速2.9个百分点,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0.1%,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41.29亿元,同比增长15.9%,高于工业增速6.3个百分点。
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4.09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5.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4.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17.57%,比上年同期提高0.09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中趋稳,一产投资增速逐月提高。
贵阳的主要经济支柱是什么?这要分析下贵阳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农业,贵阳基本上没有,多山多石少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只有少量的土豆和玉米。所以,第一产业可以排除。
第二产业,工业。以前的贵州,包括贵阳,交通闭塞,出行不便,更谈不上高速高铁,就是有好的工业企业,产品必须由铁路运输出省,但好的原材料也必须由铁路运输入省,这样一来一回,就增加了成本,拖延了生产时间,所以,以前贵阳没有大型工业企业。基本上都是省内自产自销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第二产业基本上也可以排除。
再看第三产业,旅游或房地产。贵阳周边有梵净山,和黄果树瀑布,西江千户苗寨,荔波小七孔等出名的景区,市区有花溪和青岩古镇等,但这些景点不足以承担贵阳的主要经济支柱一重担。
房产,贵阳市区有全国著名的首屈一指的花果园小区,及将建成的双子塔,观山湖区有全国罕见的如树林般的世纪城楼群,可这么多象种树一样的密扎扎的房子,谁来住??贵阳的总人口才多少?才不到四百万的常住人口!!如果把贵阳市区仅仅已经建好的商住楼平摊给常住人口,每人可分三五套以上。可晚上观看,这些房子的入住率却已达八成以上,到处都是年轻人,衬衣领带的,很有礼貌,可都无所事事的在室外闲谈甚欢。以观山湖世纪城为著!
综观全局,贵阳市的主要经济支柱有二种:一,国家拨款救贫为主,二,传销!!1040工程,每个人带69800元到贵阳,以世纪城为窝点!然后吃住在那三年以上,分子裂变式的拉人头,西装革履的进去,剩一条短裤和满脸胡渣返回原藉。然而,1040工程,就是所谓的西部大开发工程!!除了这两点,我还真想不出贵阳还有其他更主要的经济支柱了!!
贵阳的支柱产业还真说不好,这地方消费水平高,制造业不是很发达。这几年旅游在爽爽的贵阳推行下搞得还行。大数据搞在贵阳实在想不通。怎么说都应该是北上广,至少为什么说不上。平圴工资不高,但房价给炒了一把炒上去了。超市物价比东部市场高很多。以前房价不高时贵阳还是比较宜居的,现在高房价透支了本地人生活指数。贵州的负债率也是最高的,好像一个家庭负债率高了日子总是不好过的。是好是坏只能是看时间了。
首先对贵阳并不是很了解,我也不清楚贵阳的经济支柱是什么,但是说一些直观感受吧。
首先消费高。这个不代表贵阳人收入高,而是贵阳人生性习惯消费,比较享受生活,一边抱怨物价高一边毫不在意的消费。估计是前几年拆迁,很多本地人手里都几套房,也不愁吧。
其次贵阳作为省会城市,对贵州省内其他地市的虹吸效应是很明显的。很多贵州其他地方的人都在贵阳买房、工作,这也是贵阳房子铺天盖地但是好像也不是很愁卖的原因,这也是省会城市的优势,但是不代表贵阳经济就很好。
最后,贵阳最好的应该还是国企。大数据这几年确实一直在大力的推,砸了很多钱。但是成效并不大,贵阳乃至贵州的市场本身就不大,企业基础普遍比较弱,支撑不了这么多需求。很多搞大数据的公司基本还是靠着政府的项目活着,所以你们会看到政府的数据处理、政务办公越来越便捷,但是贵阳大数据发展这么久了,到底出了什么火遍全国的应用、系统还是公司了吗?你们看到的华为、腾讯、阿里等等更多的只是放了些销售人员或者山洞里弄个数据中心,并没有研发在这边,但是这些公司在全国各个省都有销售吧,这也没什么好说的。数谷之路任重道远,还有很大的挑战,这些都要考验政府的决心和毅力,当然眼光和胆识也很重要。当年贵阳是最早提出发展区块链的,可惜后来因为发币的事情,因噎废食,倒个洗澡水连孩子也一块倒了。直白点说,贵阳政府那会是刻意打压区块链的研发公司,而没有做很好的区分。如今区块链在其他地方发展的如火如荼,各地都在抢占高地,国家层面又开始主推,贵阳这个时候才想起来发展已经错过时机了,也就是说,贵阳在发展这块,太依赖国家导向,谨小慎微,不敢尝试。但是科技发展,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一味小心只会错过时机。这个观念如果在今后还不改正,我对贵阳数谷的建设不抱多大希望。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2018年贵阳GDP达到了3798.45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53.1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13.6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231.68亿元,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是4%、37.2%,58.8%,由此可见,贵阳经济主要由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贡献的。
提到贵阳,就不得不说大数据了。过去几年,贵阳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以“大数据为特色引领的创新型中心城市”作为发展目标。2018年贵阳大数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较2017年增长22.4%,大数据产业已经成为贵阳的支柱产业,凭借大数据产业,贵阳有了“大数据之都”称号。除了大数据产业,近年来贵阳也在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中高端消费品、新能源、新材料、数字产业和健康医药产业六大产业,要把贵阳打造成为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中高端消费品贸易之城和制造之城。
这些年来,贵州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作为省会的贵阳,经济发展势头也是十分强劲,这是一座富有生机活力的城市,相信未来它会发展得更好!
作为一和贵阳本地人,我来说说贵阳吧,说起贵阳外地人都会想到爽爽的贵阳,但是贵阳人在后面加了一句,堵车的天堂!贵阳作为一个三线朝二线发展的城市,给我的感觉就是靠房地产发展起来,很火的什么大数据搞了几年没有看到什么明显变化,国家级新区的贵安新区现在也是不温不火。给人的感觉就是贵阳这两年莫名其妙的就热闹起来了,都是贵阳宜居,但是作为贵阳人来说那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消费高物价贵,工资还很低。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堵,有些路程走路还比坐车快你敢信,但是我还是一样贵阳乃至贵州越来越好
金融公司总监,财经领域创作者?!就这水平?!多读书,走出去看看世界,告诉你记住了下次有人问你别丢脸了!
贵阳是全国最大铝工业基地,磷工业和精密光学仪器全国三大基地之一,电子仪表全国五大基地之一,011,083,061基地听说过没?它们是全国航空、电子、航天三大科学基地,都没听说过吧!还不说贵烟了,益佰、神奇、同济堂、百灵这几家药厂在几年前就是百亿企业了,老干妈你该知道,小河区的海信电视机知道不?更不要说西电东送了。先说这些吧!不懂多问。
以前打造的爽爽的贵阳旅游产业,结果这几年又没下文了,然后又打造大数据产业,热了几天,现在好像又没什么下文了,下回发展什么拭目以待。
不让房地产成为主要拉动,贵阳就还有机会,否则不久的将来就会“凉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