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数据,是指运用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解决农业或涉农领域数据的采集、存储、计算与应用等一系列问题,是大数据理论和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和实践。
通过运用大数据,可以快速而又准确地捕捉到相关的土壤、气象、管理、流通、市场和消费等信息,大数据技术把监测分析的数据结果及时反馈到整个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过程,借助互联网提供的海量数据信息解决农业产业链上出现的诸如技术指导、天气预测、质量检测、市场销售、产品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等各种问题,以促进规模经济的实现,从而提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帮助和知道农民的生产及经营活动,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
要实现真正的农业大数据,需要与田间地头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科技、数据、应用三者高度融合起来。
首先,要做好数据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从战略的高度分析大数据的长远发展趋势,全局统筹和规划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农业大数据纳入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其次,要建立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一批高端的大数据人才,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必备的人才需要。
中国农业大数据的建立的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一个是政府数据开放,一个是商业性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发展壮大,实现数据的自我沉淀与积累。
大家都知道,政府是目前最大的数据拥有者,在农业数据方面更是如此,各级的农业管理部门、其他部门的涉农统计数据、各种国有的其他农业事业单位、农业企业数据,这些大量的数据都掌握在国家手里,如何像美国一样,实现数据的开放共享,真正让数据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品惠及全国国民,像美国政府将大部分的数据全部公开,让各类经营主体去充分挖掘利用,最后为本国的农业提高服务,而美国农业部掌握着数据发布的时机和规范性,用数据的修正和发布为美国农民服务。巴西和阿根廷的相对较差一些,所以相关的影响力仍不及美国,尽管他的产量和出口量已经超过美国。我国政府数据的开放,只有统计局做的比较好,现在已经有数据发布日历,能够及时发布一些高频统计监测数据,但是其他部门还要加快,目前的很多数据开放还只是搭了个架子,没有实质性内容。
除了政府掌握的数据,商业上的农业大数据才是一个巨大的可再生的富矿。只是由于过去农业的互联网基因的匮乏导致相关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严重落后,使得大量数据流失。而目前随着各种数据平台的搭建,大数据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数据不断沉淀。但是也要注意一个就是各种平台雨后春笋,部分平台难以持续经营,造成数据采集和沉淀的中断;还有一个是数据的流量黑洞,几大平台吸引了大部分的流量,也就最后导致中小企业难以发展,此外,也为后来的数据整合利用带来问题,如何打破边界,实现数据的综合挖掘利用。
农业大数据的实现需要解决两个大问题,一个是汇总采集的问题,一个是数据应用问题。
就数据的采集汇总而言,有各涉农部门的历史数据的数字化问题,有数据分散不好汇集,不好关联的问题,也有脱敏安全的问题,非常复杂,难以一蹴而就,是个漫长艰巨的过程。目前,全国已有多家公司,包括三大运营商以及其它互联网巨头进行了比较深度的思考,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大幅度的降低了数据的收集困难度,例如物联网解决了田间地头的数据采集,卫星遥感解决了土地测量农作物种植面积估算、农作物长势监测、农作物单产估算、灾害分布等数据的汇总。尤其实在4G时代,逐步实现了自动化生产、远程化管理、云端数据存储,对耕地、播种、施肥、杀虫、收割、存储、育种、价格、供求等各生产销售环节进行了深度渗透,并且形成了农业市场大数据、农业管理大数据、农业生产大数据、农业资源与环境大数据等几个集合标准。相信在未来几年,尤其是5G和AI时代的来临,数据的汇总采集将不是问题。
那么,有了大量的数据,还不是真正的大数据,还要对其商业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如何应用和指导生成才是大数据的本质。
就目前,以陕西省为代表的苹果大数据是比较成功的应用案例。该苹果单品种大数据平台,立足于国家农业部门已经积累了20年的苹果产量和面积数据、成本收益收据、20年的苹果全国各地批发市场苹果交易数据、苹果进出口贸易量数据和贸易价格数据、全国各省市苹果零售价格数据、气象数据以及采集的在线苹果电商数据,其数据量不可谓不大。
其次,平台凭借在线数据挖掘和产业形势分析,可以预测预报苹果市场动向,提出优质苹果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的建议及对策,帮助相关部门优化苹果种植布局,促进其向优势产地集中。建立了苹果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及灾害评估模型,为农民提供及时精准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降低农民的种植风险,同时为产量预估、价格预测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地方试点监测苹果产销数据,建立供需平衡和产销结构数据体系,为产业从业者提供决策支持,避免出现各大产区苹果扎堆上市、恶性竞争的现象。通过对消费数据的采集挖掘,可以为苹果销售者提供消费画像、精准营销、及差异化定价的决策支持。通过对不同销区消费群体的分析,科学划分与准确把握不同消费群体对苹果品种、等级、大小、价位、口感、甜度等的不同需求特点与特征,做到供需之间的适销对路和市场营销的有的放矢。助力组建苹果大数据产业联盟,通过整合全产业链生产和经营主体、政府监管部门、科研院所等资源,融合产业数据,最终为产业链主体提供服务,实现大数据成果开放共享机制。
农业大数据就目前状况实现起来可能比较困难。
首先现在一部分农民年龄比较大不懂得使用电脑和手机,而比较年轻的人都外出打工了,就使得第一线的数据很难传入数据库。
接着就是这些数据如果可以传到数据库里,那又该由谁来核准这些数据的真实性,由谁来管理这些数据。只有真实的数据,才能实现大数据的分析,分析出来的结果才能有效。
目前我联系你如果想搞农业大数据,可以从自己本地入手做起,自己走访当地的农民,获得第一手准确数据,及时入库。最好有当地政府的支持,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不过我相信未来农业大数据必将实现的。
用户量的多少是检验大数据能不能形成的关键。农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区域性特点以及行政推动力决定了只要针对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后端链条延伸开展数据搜集,农业的大数据就可以形成。
目前,农产品已进入买方市场,农业就要围绕消费数据做文章。问题是,你的东西卖给谁、怎么卖、品控怎么把握?这些问题,比网约车要复杂得多。但即使难,也要破题。怎么破?
第一招,迎合市民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具有区域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征。尽管农产品总体已是买方市场,但优质安全的本地农产品还是卖方市场。浙江温州各县(市、区)多数农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域在本地。相对固定的消费端和供应端建立起来了,第一批的大数据就产生了。这些数据是有生命力、有价值的。
第二招,把农药、化肥管控起来。随着新的农药管理条例的出台,农药销售以及使用的数据搜集会变得更为简单和便利。这部分数据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有力支撑,可以与第一批数据相互验证、相互补充。最关键的是,几乎所有农户都要用到农药和化肥,这是真正的大数据。再加上种子经营、农机作业等方面的数据,就可以把农产品生产的前端信息全面反映出来。
第三招,请一家公司到田头去搜集数据,这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人人都是消费者,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消费需求去找农产品供应端。
目前,农业管理条线上的数据都掌握在政府手中,这个后期政府会逐步开放,这个大家都可以掌握到;
消费端的数据,目前是属于流量黑洞状态,数据都被京东和阿里弄在自己手中,这个是企业的核心机密,已经不太好入手了;但是部分企业找到了被阿里和京东疏忽的大农农产品及农资市场,找到了不少的切入机会;
此外,目前还有一个是从种植和生产端切入的机会,从土地利用、种植规划、农资服务、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到市场供销对接,这个市场刚刚起步,这也是给大家的机会,我们看见很多企业都在竞争这个市场,这个市场很大。
大数据的实现是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上数据的传递。实现农业大数据,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第一,农业设备设施的铺设。这是实现农业大数据的基础,没有了设备的建立,那么数据的传递就是无源之水。铺设农业农村管网,实现农业物联网,做好数据传递的保障。
第二,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这是数据传递的关键。打通各部门的深严壁垒,沟通协调好部门工作,做好数据传递的制度保障。
第三,技术支持数据传递。前期的准备工作结束之后,那么到这一步就是发挥作用时候了。技术人员根据需要适时传递数据,运用新一点信息技术做好数据传递的技术支持。
农业大数据是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的实践。农业大数据涉及到耕地、播种、施肥、杀虫、收割、存储、育种等各环节,是跨行业、跨专业、跨业务的数据分析与挖掘,以及数据可视化。结合农业本身特点以及农业全产业链切分方式,农业大数据可以分为四类:农业环境与资源大数据、农业生产大数据、农业市场和农业管理大数据,基本囊括从产到销全过程。农业大数据由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构成,包括土地信息数据,如土地位置、地块面积、海拔高度等;环境信息数据,如气象数据,土壤水分数据,温湿度数据等等;作物信息数据,如作物长势数据,病虫害数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