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两年什么概念最火,那一定是共享经济。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从共享充电宝到共享雨伞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共享经济已受到广泛关注,融入到我们的生产生活。在中梁镇七彩祥耘开心农场,创业青年李伟充分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打造“品耕·共享田园”,都市人利用手机APP软件,不但可以自己认购土地在网上种菜,还可以吃上自己种出的原生态的新鲜蔬菜,体验网上当农场主的乐趣。
1月23日,记者在开心农场看到,20多亩共享田园分成了100多个小型的长方形格子,地里种植的瓢儿白、包包白等蔬菜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地里还安装了智能一体化气象站、远程监控探头、远程智能喷灌系统、灭虫灯等先进科技设备,大屏幕上来回播放“智慧农场、共创共享”和绿色蔬菜的画面,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正在地里劳作,一幅如诗如画的现代乡村图景呈现在我们眼前。
重庆海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伟告诉记者,“品耕·共享田园”是该公司专为都市人群打造的定制化家庭农场(菜园)项目。项目秉承“生态智能、共创共享”的理念,严选农场及周边未经污染、土壤肥沃的优良耕地进行基础整治及生态改良后,建设可供都市人群认领的私有菜园,并配有专属的农业技师进行种植托管服务,所有蔬菜均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等级标准种植生产。会员客户可通过地里的农业物联网系统及智能管理平台(APP)24小时远程监控菜园气候、土壤等环境数据以及远程遥控喷灌系统,确保对蔬菜品质全方位的监管。同时,通过共享集市的功能,客户之间还可互相开展各种形式的蔬菜交换、交易等趣味消费体验,充分感受当农场主的乐趣和成就感。
“我们进行了一个数据调查,重庆市民一年平均的蔬菜消费品种约为40种,一个季节为15种左右。我们将一亩地分成50平方米左右的小份,消费者用6600元租一份地,我们承诺每周配送2次,单次8斤左右,全年不低于600斤蔬菜。消费者种什么品种自己来定,每天能通过地里的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技术设备,在手机上观测自己田园的土壤湿度、温度、酸碱值、二氧化碳浓度等生产信息及环境数据,还可以通过手机远程遥控灌溉浇水。”李伟说。
针对开心农场传统种植品种单一,成熟期又集中上市的弊病,李伟根据我市常年的蔬菜价格及产量,在APP上设计了一个有趣的交易环节,“比如地块长出1公斤茼蒿,你在APP上可以和别人交换1公斤芥蓝、芹菜、西兰花,或者韭菜,或者交换1.5公斤的生菜、花椰菜、甘蓝,也可以是0.75公斤的芫荽、豌豆尖、小葱,蔬菜不仅可以现货交易,还能进行期货交易。”对于每天清晨采摘的蔬菜,下午即可通过顺丰快递送达消费者家中。李伟说,首批20亩地的100余份蔬菜已经在2018年12月中旬开始运作。
田园生活和都市生活不同,田园生活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以大自然鸟语花香为主题,追求和自然和谐相处,深居简出,生活简朴。饮山泉水,食自己种的各种粮食蔬菜和水果,养殖喜爱的家畜家禽。登高山穿峻岭跨溪流,时常仰望满天星斗的天空。满目孩童嬉戏,路遇白须闲翁,和善的奶奶,和煦阳光,轻轻的微风,潺潺溪流,周围绿色围绕,蝴蝶翩翩。都市生活是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结果,但人类最终还会回归自然。
共享田园,就是把农村里的种植及养殖资源共同分享的一种经营模式。
农村里有很多荒置土地,可种植农产品、可搞养殖,还可做成家庭农场。但是我们要发展共享模式,就要考虑共享之后,有没有盈利点,或者没有需求。这时候的你,就必须要进行市场调查,深入了解你周边的单位,包括学校、企业的日常需求,他们有没有这方面兴趣爱好,如果没有,这样的共享显然是没有意义。所以还考虑把共享的需求放大,然后借助一些平台连接用户的需求才是关键。
共享田园有发展空间吗?有,绝对是有的。但要做成功并不容易。
现在互联网这个时代,讯息发展非常快速,像手机电脑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比如共享单车的出现正是有了互联网的存在才得以推行,其实共享这个概念很早就已经存在,但是就是在现今互联网的环境下才有了今天的场景。共享田园要发展也一样,必须借助互联网建平台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现在的微信群、QQ群、朋友圈等都是非常好的平台。
现在每年国家三农政策这么好,像土地30年不变,农民种植养殖补偿力度越来越大,还提倡乡村旅游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等大的方向,鼓励有志向的人士返乡创业。《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意见》中返乡人士可以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住房改建经营农家乐、和农民合作改建自住房用于经营等等,都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行为。承包关系结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决策,给现在的农村返乡创业人员吃到定心丸。
共享田园对提高农村每亩地的单位经济效益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原因如下。
第一,一亩地是六百六十多平米,按照每块共享田园20平米,扣除共用步道面积来算,大概能做20到25块共享菜园,可出租给城里喜欢田园生活,喜欢无公害蔬菜的人群。
第二,可种植果树,一亩地种植100到120颗果树,然后每棵果树的冠名权和果实采摘收获权可出租给喜欢农村生活,喜欢自己采摘的城里人。
第三,农村休闲观光,可利用采摘,种养殖等游客参与度大的活动,发展亲子户外教育产业。
价值观是一个使用非常广泛的概念,它一直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对于价值观的研究,应首先从对于价值的认识开始。价值源于生活,是人类在实践中关于事情是否有益、如何做得更好的认识与判断,表达的是一定客体对于社会主体人的生存、发展、活动及其结果的意义,具有主体性、选择性、相对稳定性和社会历史性、客观性、未来指向性、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等特征。[1]
在此基础上,不同学科对价值观进行了定义,认为价值观是一个导向或调节人类行为的、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的观念系统,是关于价值、价值关系的整体的根本的看法、观点和态度,是人的一种自觉意识。总体来看,价值观的一般结构包括:(1)关于主体的定位和自我意识,即主体意识。(2)关于社会结构和秩序的观念和理想。(3)对于社会规范的立场和选择。(4)价值实践行为的心理模式。(5)首位或本位价值认定。[2]价值观包括价值评价、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价值观的性质决定了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更切近和更根本性的指导作用,这在它与世界观、人生观的关系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证明。价值观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其次,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正如阿萨尔对价值观的总结,他认为价值观有四个同态调节系统:第一,价值观是在社会内部被学到的(社会化)或通过社会个体与群体之间转移被认识的(文化适应);第二,一种价值体系通过一整套支配行为的标准体现出来;第三,价值观既是稳定的又是活跃的,产生演变的周期较长;第四,价值观是在同一社会整体内共享的。[3]价值观的作用如此显著,自然引起了管理学者的高度重视,美国著名企业伦理学家唐玛丽·德里斯科尔和迈克·霍夫曼提出了价值观驱动管理的概念,并运用一些美国公司的案例进行了价值观驱动管理的过程研究。[1]
二、管理价值观的内涵及研究历程
如前所述,文化的整体性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管理本身是文化复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之中又无不渗透着文化传统的因素,表现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制度模式选择等层面上。而从根本上说,文化自身是受价值引导的一个体系,价值观和人们在实践中的价值观选择,是文化的核心。传统的管理仅仅重视了关于管理的知识层面,而忽视了管理的价值层面,从而没有达成与管理环境内在文化要求的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管理能力的衰退和完整人格的解体。“伟大的管理者之所以缺乏的原因,在于对管理者的教育和训练过程中,过于强调技术熟练程度而轻视个性的培育······只有那些切切实实地了解管理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技术性工作,同时也是一系列的人际交往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杰出的管理者。”[2]同时,在管理的学习过程中,也没有重视管理诸要素有机的整体配合,基于不同文化传统的社会的文化(其核心是价值观)无形地制约着管理所必须的组织、指挥、协调、激励等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的基本性格必然要受到所处文化传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的渗透与影响。一种价值观念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的主导性价值观念,在于它体现了这种文明生存与发展的最深层次的需要。“许多社会事实彼此间都是紧密联系着并且相互制约的。因此,具有自己的制度和风俗的一定类型的社会,也必然具有自己的思维样式。不同的思维样式将与不同的社会类型相符合,尤其是因为制度和风俗本身。”[3]
管理价值观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7年,England第一次专门研究管理价值观。[4]Rokeach在1968年将管理价值观定义为在众多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方法特殊的、持久的信念,从个人的角度和团体的角度是更可取的。一种价值观一旦被深化,它就有意或无意地成为一种引导行为的标准,发展和延续为对待特定事物和情况的态度,使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观点合理化。[1]之后,西方管理学者们就管理价值观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实证研究。1969年,England和Keaveny的研究支持个人价值观与个人行为间的内部联系,提供了一些描述管理价值观的内容。在这项研究中,他们调研了不同行业的72名管理者,调研内容是多层面的,包括决策标准、决策风格、行为方式等等。分析表明,管理者的价值观是与管理行为一致的。如讲究实用主义的主管的执行行为更多地侧重于顾客需要什么,而不是全体员工的福利和士气,也很少注重与下级面对面的交谈。被认为是坚守伦理关系的主管紧紧地依照过去的惯例去行事,也很少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与员工交流。同时,他们认为,价值观不能解释管理者的所有决定,其它环境方面的影响和局限性也应该注意。虽然调研事项中没包括对性别和种族的分析,这些研究结果仍然是管理价值观研究上的里程碑。[2]在1979年对4个公司中的132名主管进行的调研中,Clare和Sanders发现,主管们具有同样的长期价值取向和工具式的价值观(工具式的价值观是其它价值观的标准)。[3]1984年,Posner和Schmidt在访问了超过1500位执行总裁和主管后得出结论:存在着一个普遍性的“管理者心理”。[4]1993年,Posner和Schmit通过对个人价值观与公司价值观关系的调查,试图找出哪种价值观对管理者更有影响力,他们访问了1509位主管,然后评估这些主管们自己的看法。结果发现,只有30%的人认为他们能分清何为个人价值观,何为公司价值观。这些管理者拥有成功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对管理层的信任。1995年,Frederick对上述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管理价值观方面的研究实际上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个人管理价值观的研究,包括调查管理者的个性;二是团体价值观的研究,与公司文化合并在一起研究;三是员工工作价值观的研究,重点是研究构成雇员们价值观的内容和这些价值观对工作成果的影响;四是象霍夫斯泰德在1980年开始的研究课题,他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1]
去年有人来融安考查准备做这个事情,不会是你们公司的吧?
“共享田园”就是将有条件的村庄、农场、基地通过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一种新型产业模式。共享田园是以共享经济为理论支撑,互联网为技术支撑,中高收入家庭及“候鸟”群体需求为市场支撑,以私人定制服务为核心,联合政府、企业、农户等多元力量,培育的农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共享田园,简单理解就是把农场的资源共享起来的一种模式。
土地、种子、农产品、休闲场地、户外拓展场地、教育基地、露营地、会议场地、宴客场地等等,都是农场的资源。但是不是每一个农场都适合这样的资源共享,如果共享之后,没有盈利点,或者没有需求,这样的共享显然是没有意义。所以怎么把共享的需求放大,然后借助平台连接用户的需求是关键。
共享农场有发展空间吗?
互联网已经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共享单车的出现正是有了互联网的存在才得以推行,其实共享这个概念早几十年就已经存在,但是就是在现今互联网的环境下才有了今天的场景。共享农场要发展也一样,借助互联网建平台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同于共享单车的直接to C,共享农场的互联网平台也需要关注to B。而因为需求点多了,怎么在互联网平台把一条简单的线连起来是关键。
感请!作为一个美丽乡村研究者,相信我可以给你一个满意的解答:
共享田园”是重庆海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专为都市人群打造的定制化家庭农场(菜园)项目。
项目秉承“生态智能、共创共享”的理念,严选农场及周边未经污染、土壤肥沃的优良耕地进行基础整治及生态改良后,建设可供都市人群认领的私有菜园,并配有专属的农业技师进行种植托管服务,所有蔬菜均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等级标准种植生产。会员客户可通过地里的农业物联网系统及智能管理平台(APP)24小时远程监控菜园气候、土壤等环境数据以及远程遥控喷灌系统,确保对蔬菜品质全方位的监管。同时,通过共享集市的功能,客户之间还可互相开展各种形式的蔬菜交换、交易等趣味消费体验,充分感受当农场主的乐趣和成就感。共享田园”依靠先进的农业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和绿色生态的种养实践,既可满足都市人对新鲜健康农产品的日常需求,保障家人的餐桌安全;又可为市民提供一方回归自然、释放心灵的“世外桃源”。
共享田园的商业模式体现了创新思维和共享思维。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农业,利用最新技术赋能传统农业,让农业因科技创新而重现活力。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还可带动周边农民增收创富,以实际行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民朋友共享田园收益。
以上是个人经验之谈,希望可以帮到题主你,如对以上内容有不明白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可点赞关注我“我爱美丽乡村”,这边为你解答关于农村农业的问题。
共享田园是为适应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为三农建设发展助力;优化当前的食品安全环境;开发地方人文旅游资源而运作的一个共享平台。
柳州共享田园项目的实施于2012年正式开始,为国内共享田园理念和实践的首发(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