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引号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个引号,那么1+1连一个幼儿园学生都会。
但如果加上这个引号,那么就是另外一个意思了,即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研究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四个途径。这四个途径分别是:殆素数,例外集合,小变量的三素数定理以及几乎哥德巴赫问题。
殆素数就是素因子个数不多的正整数。现设N是偶数,虽然不能证明N是两个素数之和,但足以证明它能够写成两个殆素数的和,即N=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都不太多,譬如说素因子个数不超过10。用“a+b”来表示如下命题:每个大偶数N都可表为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分别不超过a和b。
显然,哥德巴赫猜想就可以写成"1+1"。在这一方向上的进展都是用所谓的筛法得到的。
是的,越简单就越难。不妨考虑“1+1=2”的多个语境,思考这个超级难题。
关于哥德巴赫猜想之难的深思。
当然,我不是来讨论如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我视数学为物理的奴仆,永远的态度。
哥猜“1+1=2”的1代表素数(prime number),2代表大于2的偶数(even number)。意思是说:两个素数之和等于一个大于2的偶数。例如:2+2=4,3+5=8,7+5=12,11+7=18,11+11=22,11+17=28,17+23=40,......
素数特征是不可整除,偶数特征是可以整除。哥猜的物理意义,难道是向我们暗示“整除性(exact division)”?即:非整除与可整除之间的函数关系?
记得毕达哥拉斯说过,数可以揭示自然界的本质。毕是数学物理主义者,即凡数学玩意都有物理意义。我也是,但不会把数学强加于物理。
在社会上有很多的误解,一直把歌德巴赫猜想误解为是要证明“1+1=2”。很多老百姓说:“1+1=2是太难证明了!”不得不说,这部分老百姓对数学是一点也不明白,属于很不明白的一群人,需要被科普。
歌德巴赫猜想的本意是要证明任意一个大的偶数,总可以写成2个素数之和,比如18=7+11。其中18是偶数,7与11是素数。这样的例子还有28=11+17等等。
歌德巴赫猜想是很难证明的,至今没有被证明 ,因为偶数有无穷多个,我们不可能采取上面这种穷举法来证明, 也许需要采取陶哲轩证明green-tao定理时采取的动力系统的方法,但是,陶哲轩也无法证明歌德巴赫猜想,可见这个问题之难,已经超越了当代数学家的能力。
因此,歌德巴赫猜想不是真的要证明1+1=2。
原始意义上的1+1=2是不需要证明的,这只是一个记号而已,怎么可能去证明这个东西。我也不知道很多老百姓是怎么想的,一直在说1+1=2很难证明。这就好像我们要证明汽车里包含钢铁与橡胶,这不是很明显的事情吗?还需要证明?当然不需要。
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想到1+1不就等于2么?这还是什么世界性难题。其实这个问题中“1+1”的本意并非是对1+1进行简单的计算,而是一个困扰了数学界200多年至今没有得到解决的数学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又称为“1+1”)!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哥德巴赫猜想(1+1)为什么会是世界性难题呢?
哥德巴赫猜想(1+1)
1742年哥德巴赫在数字研究中发现很多偶数都能分解成两个质数的和。(质数又称为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例:1、3、5、7、11)之后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偶数(≥6)都可以分解成两个质数的和,这便是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题目中的“1+1”。因为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这个假设,就写信求助了当代另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欧拉(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数学家的成就可以超越他),最终这个问题让欧拉这种的数学家也是头大的很,没能把这个难题解答出来。最终这个问题就被流传了下来,直到上个世
纪数学界对“1+1”展开了“围攻”,那时有人说然我不能证明一个大偶数等于两个质数的和,但我可以证明“9+9”(不超过9个质数的乘积+不超过9个质数的乘积)后来又有人提出并证明了“7+7”、“5+5”,直到有人提出了“1+3”(1+3中认为一个大偶数一定可以分成以下三中情况中的任意一种:x=a+b、x=a+bc、x=a+bcd,x为大偶数;a、b、c、d均为质数)。最终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成功证明了“1+2”从而抹掉了“1+3”中的x=a+bcd。
陈景润
陈景润在读中学的时候一次数学课上老师讲述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并说:“数学是科学的王后,而数论是王后的王冠,哥德巴赫猜想便是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之后陈景润便喜欢上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大学毕业后一份在北京中学授课的工作并不太理想,最后又回到厦门大学开始做数学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邮寄给北京的华罗庚,华罗庚看过他的研究成果后一眼就看中了陈景润并把他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做研究。之后陈景润最早证明了”1+2”(一个大偶数要么可以分解成两个质数的和,要么可以分解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乘积之和:x=a+b、x=a+bc)
在陈景润证明“1+2”后就再也没有人可以在“1+2”的基础上再次向前迈进一步去证明“1+1”。这也正是为什么“1+1”被称为世界性难题的原因!
关于1+1和2+2的证明
宋公明
一加一等于二,我们平常都丝毫不会感觉它有什么矛盾,但是,再仔细思考一下,当自然设置自然数一时,所有自然数都是一的关系叠加,它涉及到了自然数的基本关系逻辑,那就是奇偶数关系逻辑的由来,然后,奇偶数关系,又都必须界定于一之上,而这个一的关系,就涉及到了一本身的组织关系逻辑,即我们在自然设置一这个数为基础数之时,一是对无穷关系进行了界定而构成我们对数的一的固定认识,那么,再要去解释一时,就必须对这个界定无穷的关系进行解析,即这个自然数的一,如何形成界定无穷并且只能被自身所整除的数,这就涉及到素数关系的由来,那么,所有的自然数,都要理于其无穷的界定关系,在无穷的界定关系下,这个数导致只能被自身整除,这就涉及到素数关系的成因,即只能被自身整除的数才是素数,即包涵了无穷小的数,这就导出了数的关系逻辑,我们常理下认识的加,即等同关系基础才形成加的关系逻辑的成立,形成偶数,在偶数基础上再行以加的关系递进,形成的是奇偶数的交替,这就形成了数的同一关系的叠加递进与同一关系构成数的组织逻辑的收敛性,那么,所有的偶数,就必然是两个素数之和,所有的奇数,都必然是三个素数之和,哥德巴赫猜想,涉及到的是数的组织关系在理于无穷下的组织逻辑,这就与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形成了互通。
1+1二2是简单的题,会说话的小童都知道,如果能说出来他的奥秘处再说难也可以,什么解释也没有,光说难,我看是吃饱称的。
为什么说“1+1”是世界性难题.
只能说是思维不一样吧.1+1在理论上是有这几种情况的:大于二、小于二、等于二。
等于二:从数学方面来讲1+1=2
大于二:从人力资源方面来说,要两人干活儿都非常出色的话,那么效率一定是大于二的.1+1>2
小于二:也是从人力资源方面来说,要是两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两个人都不出色.那么相对于来说是小于二的.1+1<2
这只是一些表面的理论,1+1=2是没错的,世界难题的1+1是指任意大于6的偶数都可以分解为两个素数的和.也就是哥德巴赫猜想.
记得徐迟记者写的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1+2=3》其中讲到1+1=2论证皇冠谁来摘取?至今己近四十多年了。设人突现。说明当今科技更新日新月异。计算机起亿万次每秒。怎么算不出证明1+1=2呢???问问当今数学家们。你们吃饱了不就是干这事的。所以,歌德巴赫伟大。他提出猜想让世人解答。现代人有空提猜想吗?很多是胡编乱说的。没正经的。这个世界以美国现政府最乱。将二战后秩序全推倒从来。说明现今的美国不自信了。是群疯狗罢了。我们用1+1=2来阐明全世界人们的观点。来挖美国们坟墓。埋葬美国现正府,是全世界人们希望所在!
为什么数学家们总认为“Ⅰ+Ⅰ"很难?那是人们把研究的方向弄反了,老是去分解越来越大的“充分大"偶数
,无论你分解了多么“充分大"的偶数为"1+Ⅰ",也不能证明无穷的偶数可以分解为“I+Ⅰ",因此你就会覚得"I+l"越来越难。假如你换个方向思考,不是去分解越来越大的偶数,而是去考虑任意两个素数都可合成一个偶数(带有无穷性),进而思考任意自然数N正负两端只要存在有“等距离“两个对称素数(只要满足这个条件)就能园满地证明"Ⅰ+Ⅰ"的哥德巴赫结论,你就会觉得证明"Ⅰ+Ⅰ"一点都不困难。方法很简单,只票你把人类掌握的n个顺序素数排成一条直线,(你写不完就用损略号代替好了)你随意截取任意一个区段的顺序素数的任意两个紧邻素数隙间包含的顺序自然数N,並标注以N为原点往正、负方向延伸线与各素数座标的交点距,你就会发现,正、负方向的交点距中一定会出现公共解,而且越往两端延伸,公共解还会周期性反复无穷地出现。只要你能写出顺序素数的区段的任意自然数N都具:有等距离对称素数合成2N(偶数)性质,如果你转化到《n级素数表》中来讨论,《n级素数表》包含的任意等差数列中任意自然数(无论有多大)N同样具有“等距离对称素数对合成2N"的性质,这就圆满而彻底的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Ⅰ+Ⅰ"的结论,你不相信,你就用一个普通计算器试驗计算就OK了。当然你认为这是“民科"理论,不愿去试验计算那就只有去走"分解大偶数"的老路去吧。反正国家有的是人才资源和经济基础,这一代人解决不了,可以再放置几百年,地球照样转动。
中国有句老话“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在我看来,数学家们看来很难的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孪生三生四生…n生素数猜想,任意长的素数等差数列,无穷无尽的素数生成规律…等所谓跨世纪世界难题都是自然数排列的普通客观现象,一点都不难,这並不是说我比所有的数学家都聪朋,(我实际是一个记忆力极差的“老痴呆“患者)而是数学家们研究的方向和路线给弄错了,为什么改变一个方向和习惯有这样困难呢?我无法理解!我敢断言:只要数学家们改变研究的习惯和方向,中国的数论科学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当然你们不愿意改变世界,那就只有等待着世界来改变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