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如何为个人信息安全加密?

1

从大数据概念的推广开始,直至今日大数据一直贯穿于企业运作、政府发展、科技进步、乃至人民的日常生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信息的安全保障成为大数据时代人人都关心的话题,我从个人信息的生命周期来分析一下如何做到信息的安全加密。

个人信息会经历采集、传输、存储、挖掘、使用、共享和销毁多个生命周期,要保证信息的安全,就要针对每一环节都要进行必要的安全加密。

2

信息安全从来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安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企业很容易采集,分析你的数据,如果你你使用了比较简单的密钥,很容易被网络攻击者采集到,以至于你的信息暴露在公网上,一方面来讲,如果我们没有多大价值的隐私数据,黑客或者网络攻击者,或某些互联网公司就不会窃取你的数据,另一方面来说,在大数据时代,没有什么绝对安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强自我信息安全防护意识,比如增加密钥的复杂度,定期修改密钥,启用定期全盘扫描杀毒,使用安全的网络环境,不要随便链接公有网络,注重家庭网络的安全防护等,但是就你的问题而言,如果不想别人收集你的信息,就不要注册互联网的任何账号,也不要有任何的社交网络行为,就不会产生数据,也不会泄露什么账号,这样就从根源上杜绝某些公司收集你的数据和密钥。

3

在大数据的时代,数据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基石。我们在享受着推荐算法、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无人车驾驶等智能的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数据在背后担任着驱动算法不断优化迭代的角色。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数据公开的过程中,算法需要收集、使用用户数据,在这过程中数据就不可避免的暴露在外。历史上就有很多公开的数据暴露了用户隐私的案例。

美国在线(AOL)是一家美国互联网服务公司,也是美国最大的互联网提供商之一。在 2006 年8月,为了学术研究,AOL 公开了匿名的搜索记录,其中包括 65 万个用户的数据,总共 20M 条查询记录。在这些数据中,用户的姓名被替换成了一个个匿名的 ID,但是纽约时报通过这些搜索纪录,找到了 ID 匿名为4417749的用户在真实世界中对应的人。ID 4417749 的搜索记录里有关于“60岁的老年人”的问题、“Lilburn地方的风景”、还有“Arnold” 的搜索字样。通过上面几条数据,纽约时报发现 Lilburn 只有14个人姓Arnold,最后经过直接联系这14个人确认 ID 4417749 是一位62岁名字叫 Thelma Arnold的老奶奶。最后 AOL 紧急撤下数据,发表声明致歉,但是已经太晚了。因为隐私泄露事件,AOL遭到了起诉,最终赔偿受影响用户总额高达五百万美元。

同样是 2006年,美国最大的影视公司之一 Netflix,举办了一个预测算法的比赛(Netflix Prize),比赛要求在公开数据上推测用户的电影评分 。Netflix 把数据中唯一识别用户的信息抹去,认为这样就能保证用户的隐私。但是在 2007 年来自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的两位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关联 Netflix 公开的数据和 IMDb(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网站上公开的纪录就能够识别出匿名后用户的身份。三年后,在2010年,Netflix 最后因为隐私原因宣布停止这项比赛,并因此受到高额罚款,赔偿金额总计九百万美元。

近几年各大公司均持续关注用户的隐私安全。例如苹果 在2016 年 6 月份的WWDC 大会上就提出了一项名为Differential Privacy 的差分隐私技术。苹果声称他能通过数据计算出用户群体的行为模式,但是却无法获得每个用户个体的数据。那么差分隐私技术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才能保证我们的隐私呢?要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隐私。

4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外泄事件层出不穷。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制造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云计算、大数据等概念层出不穷,进而使个人信息安全加密越来越紧要

“上云”一言以蔽之:个人、企业的一切迁到云上。除了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的优势之外,企业上云能解决制造企业里面临的信息孤岛、集成度低等问题,从而提升企业各环节的效率,并带来能力交易等商业模式的创新。

5

大多数公司都有防入侵系统,一般都不是怎么理想,举几个例子,支付宝,京东这种大公司都用自己的数据保护系统,例如客户资料,店家资料。。。,现在市面上估计也没啥好办法,说通俗点就是家喻户晓的黑客,平常只要不上什么垃圾网站什么的,一般黑客不会自己上门,至于什么垃圾网站,大家懂的,就不细说了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