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明的是。德国是世界级大国,是仅此于美国。俄罗斯,中国的世界级强国。
德国,全称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土面积是大约35万平方公里左右。世界排名第35位,位于日本和刚果(布)之间。处于欧洲中部,与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瑞士和奥地利为邻,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典型的议会内阁总理制国家。是极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社会大众具有极高的生活水平。国民社会福利极高。以高科技技术和汽车以及精密机床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也是德国的重要象征,德国是北约、欧盟,申根公约、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既有伟大的的哲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如马克思,海因里希·海涅、托马斯·曼、赫塔·穆勒,歌德。也有人类的恶魔,希特勒。戈林。
伟大的思想家歌德这样评价自己民族:一想起德国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他们作为个人来说,个个可爱,作为整体来说,却又那么可怜。可以说当德国用战争的手段来拷问这个世界的时候,人类都为之颤抖,当德国用哲学来思考这个世界的时候,人类都为之沉思。
由于德国是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使得德国在政治,军事,外交各个方面不得不低调行事,严谨,低调,沉默成为德国二战以后行事准则。可以说。德国受到了二战束缚。但由于冷战使得德国的得以崛起。依靠欧盟与德法合作。让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仅此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体,德国的合并,前苏联的解体,彻底让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大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和良好的教育是德国发展的基础。再就是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得以节省大量资金得以发展经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德国科技基础雄厚,也是德国崛起的原因。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也促进德国的强大。 最关键 的一点是德国彻底反省了二战的错误,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奥斯维新集中营的下跪,得到世界的赞赏,美国评论道:勃兰特跪下了,德意志站起来了!!!。不同于日本无耻的抵赖和不承认。德国的伟大就此。
德国与中国关系相当不错,两国于1972年10月1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是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经济伙伴,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不论从经济,政治,军事,中国均视德国最重要伙伴”。
德国不是世界性大国吗?这世界又有谁会忽视德国的存在? 德国是欧盟的领头羊和实际领导者,其工业制造能力和经济实力一直排在世界前列。在国际事务上,一些霸主级的国家也是很尊重德国的意见和感受的。所以说这个提问不贴切,如果问德国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综合性大国应该更符合实际。德国目前的唯一短板是军事实力和军队规模,但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不是德国没有这个能力和经济基础,而是二战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它的军事必须受到限制。大家都知道,日本和德国是二战的祸首,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种惨痛的教训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淡忘的,所以美国一直控制着德国的军事发展,宁愿自己给德国提供安全保障,也不愿德国自行发展军事。就像美国对日本又拉又打一样,美国必须控制这两个国家。这一点美国常常被“好了疮疤忘了痛”的人诟病。可我认为美国的这种战略思维无可厚非。毕竟日德这两个国家实在不能令人放心。德国如果不加节制的发展军事,不仅美国不允许,被其伤害过的英国、法国、波兰等欧洲国家也肯定不会答应的,这是原则问题。就像日本一样,如果日本扩大自卫队规模、发展核武器,被它侵略过的国家会答应吗? 应该说,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的态度还是不同的,战后德国是虔诚谢罪,积极赔偿,主动打压国内的极右势力,防范纳粹主义的复活;反观日本,不仅没有真诚谢罪,还掩盖、搪塞和否认自己的罪行。这样的国家是绝对应该被打压的!德国虽然有别于日本,但它留给欧洲人民的痛苦太重,记忆太深。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忘记的,所以,德国成为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大国的路还很遥远。
德国具有极强的工业制造能力,以汽车和高端机床为最;德国是世界贸易强国,年出口总额与中国并驾齐驱,居世界榜首;德国人严谨高素质,工作高标准,生活高水平,享受世界最完善的社保。
除了这几点,德国乏味可陈;要成为世界级大国,至少存在以下软肋;
一,缺乏底蕴;德国在历史上影响力远远不及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航海大国,也不及将非洲建成自己“后院”的法国。
二、缺乏睿智的领袖人物,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均以砸锅告终。由于罪孽重,二战后被联合国看管,失去了话语主导权,现在有点政治影响,也仅仅局限于欧盟圈,还排在英法之后。
三、德国军事是短板,美国和欧洲列强一直制约限制其重新武装,美国以保卫北约集体安全为由驻军德国,名为保护,实为监督看管。
所谓大国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单纯指由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构成的规模体量大的国家;其二是指在国际体系中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地缘政治实力、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国家。德国国土面积357376平方公里,在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六十三位,虽不算大,也不算小,而在欧洲诸国中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法国、西班牙、瑞典、挪威,位居第七。截至去年的德国人口数量达到了82695000人左右,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亚、菲律宾、埃及、越南,位居世界第十六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德国以3.595406万亿美元的GDP总量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美、中、日之后,位居世界第四;47535.42美元的人均GDP使德国排名全球第18位。德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也是世界一流的:迄今为止有103位德国人曾获得过诺贝尔奖。德国是世界范围内义务教育的诞生地:早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期德国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在1763年到1819年德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已基本进入到完善成熟时期。这不仅远远早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即使是近代史上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大英帝国的儿童也不得不早早挤在条件简陋的工厂上演“雾都孤儿”的悲剧,而同一时期的德国儿童却早已在接受系统的义务教育,所以后来的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是这么总结普法战争的成功经验的:“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德国除了是义务教育的发源地,还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发源地——早在1883年铁血宰相俾斯麦就颁布了社会保障法,也就是说当美、英、法等国的工人在经历每天十多个小时的超长劳动仍无法维持温饱的时候德国已在开始构建惠及全民的社会福利体系。2005年德国医疗卫生体系支出中政府及个人分别负担77%及23%,德国男性及女性预期寿命分别为77岁及82岁,居世界第20位。就此而言:德国是不是世界级大国还真不好说,也许更确切的说法是德国为什么不能成为像美国或过去的大英帝国、苏联那样的超级大国呢?
德国未能成为世界级大国的根源在于地缘环境上的先天劣势:德国就疆域、人口来说充其量算一个中等大小的国家。如果我们将德国这种中等大小体量的国家与具备大洲级体量的美国、苏联等国进行对比就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巨大差距:1940年德国的总人口约7000万、全年钢产量为2150万吨、发电量为630亿千瓦时;此时尚未进入战时状态的美国的对应数字是1.32亿、6070万吨和1780亿千瓦时;而在技术上落后于德国的苏联则为1.7亿、1830万吨和480亿千瓦时。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即使以凭借闪电战征服西欧的德国在钢产量和发电量上也是远远落后于美国,即使是相比技术上相对较为落后的苏联也只是略占优势,然而后者所具有的生产资源和劳动力数量是德国完全无法企及的,以致于当苏德战争进入僵持状态后德国赫然发现自己陷入了苏联的人海洪流中——这还不仅仅只是单纯指苏军在前线拼人海战术,与此同时在后方苏联利用自己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源源不断生产出粮食、被服、药品和武器并将其不断送往前线,而德军的后勤补给很快就随着战线越拉越长而日益捉襟见肘。自此之后德国用了4年时间将自己的军火产量提高了200%,然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军工规模扩张了整整19倍,到1944年美国的军火产量已是德国的2.5倍、日本的6.7倍,德、日两国的武器产量加起来还不到美国的零头。与此同时苏联也奋起直追将自己的军火产量提升至德国的90%,尽管直到此时苏联的工业技术仍不及德国,然而仅仅是庞大的体量就给德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当德军越过斯摩棱斯克-基辅一线后尽管此时的苏军在德军面前一触即溃,然而德军已然因为战线过长而出现后勤乏力的现象,步兵和辅助单位开始因补给不继、交通状况不良而导致非战斗性减员日益增长,装甲部队一开始还能自行向东突破,然而不久之后也需要停下来休整维修。2006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曾播出过12集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为我们完整勾画了自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之路。其实我们不难从中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在工业革命前的15~17世纪称雄世界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这种百万人口级的小国,然而到了18世纪工业革命时代这些早期的殖民主义国家就让位于英、法这种千万人口级的中等大小国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源的差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是因为抓住了大航海时代所提供的历史机遇,从而得以利用技术和制度上的先发优势弥补国家体量上的劣势,可随着新技术、新制度的扩散就使英、法等国迎头赶上,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在资源上的劣势则日益突出。英、法崛起近200年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又使美、俄这种具有大洲级体量的国家得以脱颖而出。
世界级大国并不能代表民众的家人和个人就幸福、安宁。大国、小国要依据国情,德国而今的制度、科技、经济并不落后,甚至比我们还先进。
1.德国地缘政治的劣势
从整个欧洲大陆的地缘格局来看,德国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夹在东西欧两大地缘势力中间,周围都是法国、英国、俄国等实力雄厚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缘结构,对德国形成了天然的限制,使其很容易陷入四面受敌的不利境地。
当然从现实层面来看,德国的处境或许还没那么糟糕。虽然夹在东西欧之间,但德国由于自身实力强大(一战前德国经济已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加上纳粹集权体制的加持,也有机会改变——毕竟中国古代据中原讨平四方的王朝不胜枚举,所以中原也不是完全不利于成就大业。
而对德国来说,如果能够一鼓作气,先搞定东西欧中的任何一个,然后再加以整合,反手去干另一个,同样也有得胜的希望——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也都是这么构画的。
只不过,欧洲的地缘结构,实在是太奇葩了些。西欧方面,除了法国,还有一条英吉利海峡,海峡对面有个不列颠岛存在——这使得德国搞定西欧,不光要取得陆上优势,还得取得海上优势。
德国可以成为世界强国,成不了世界超级大国,国家的地理位置,用边的邻国,国土面积和人口,都限制了德国成为超级大国,只能成为地区的强国和世界强国。
德国在二战本有机会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由于希特勒的战略失误,野心太大,快速的扩张,选错了对手和错误的吋间进攻苏联,没有快速将主要对手苏联灭了,对英国的猎杀错过了朂佳的吋间,没在英从法国撤退时消灭其有生力量,也没快速的进攻英国将英国灭了占领,留下祸根反而将自己给灭了,才导制了灭了成为超级大国的梦想。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的军队横扫欧洲,主宰了西欧大陆,同时凭借闪击战将苏联打残。到1942年,纳粹德国发展到顶峰,势力范围东至伏尔加河,西临大西洋,南达北非,北到列宁格勒附近。
可仅过了三年,德国就在西方盟军和苏联红军的联手打击下土崩瓦解。帝国元首希特勒自尽,而他一手创建的“第三帝国”也土崩瓦解。
为什么德国的两次大战都以失败告终呢?
有人认为是希特勒缺乏战略头脑不懂军事,导致德军在战场上失利;有人认为是德国的盟友不给力,特别是意大利各种拖后腿,导致德国被迫改变战略部署。云石君认为不然,要解答德国战败的原因,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德国在地缘区位上的劣势。
这得从哪方面说,如果从国土面积,位处欧洲内陆的德国,地儿确实不大,35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仅相当于中国内地的一个省,但劈开土地面积,无论从科技、军事、经济角度,德国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尤其是一战和二战,德国拼接超强的军事和科技实力,几乎单挑世界,全球有目共睹。这样的国家,不是强国,不是大国,哪谁能是?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奥地利、苏格兰的王室,有过争相学习德语的传统,因为德国的快速进步,让他们着迷,二战时期,德国参谋本部,无论国防军,还是后来的党卫军,制式装备已经武装到了牙齿,包括虎式、豹式、U2远程火箭、古斯塔夫巨炮、飞碟技术,等先进装备,随便拿出一样,世界头号强国们没一个敢轻视德国的存在,哪怕英国、美国、苏联也不例外,甚至当时德军的训练方式,轻武器制式装备,还曾让老蒋羡慕不已,老蒋还曾以德国为样本,给中央军装备了20个德械师,要不然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中国拿什么跟日本血拼呢。至少在二战前,德国已经成功荣膺,世界强国称号,她一度让英国、法国这些传统欧洲强国胆寒失色,意大利在她面前,成了被保护的小弟弟。
除了军事和科技,德国在经济上,以二战爆发前的1938年为例,德国360亿美金的国民产值,超越英国本土的275亿,法国本土的160亿,苏联的230亿,仅次于美国的847亿,当时的德国已经基本实现全民社保,高速公路路路通,这还是一战的主要失败国,20年时间就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复苏,可见其自身工业的造血能力有多么强大,即便是现在的欧盟体制下,德国的荣耀存在,也不敢让世界任何国家,小瞧她的存在。
一个世界级大国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必须要有辽阔的疆土,这样才有战略纵深的能,二是必须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储备,这样在战争时代,不容易被封锁,而丧失军备生产能与国家工业生产缺原料而枯竭,三是这个国家必须有足够的人口数量,这在国家战争时,兵源才能充足,国家工业生产中,劳动力充足。四综合起来必须工业化很好,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内需市场才足够大,这对战时对手的封锁下,才能有抗击封锁与抵制下的生存风险,英国虽小而殖民地庞大,海外市场充足充足,但殖民地独立后就衰落了。德国工业制造业强大,但国家太小,无多少矿产,一但两线作战,战略纵深几乎没有,一但受封锁会困死的,因为什么矿产也没有,工厂缺原料而停产,德国工业制造业强大,但致命缺陷是内需严重不足,必须依赖海外市场,这点是后起之秀国家最怕的。现实中只有中、美、俄、印、巴五个国家是具备这种大国潜质。但中美两国更是庞大的经济总量,庞大的内需统一市场,这是当今无法超越的两个超级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