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城市规划有什么关系?

1

城市化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都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不可逆之趋势。无论从工作机会、教育、医疗和其他一些基础设施资源来看,城市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而与之相对应的可能是更高生活成本和更快的生活节奏。但归根到底,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依然是为居住在其中的市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舒适、高效的生活。因此智慧城市也是这几年在不少城市规划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而科技无疑在其中扮演重要作用。

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对于大数据等一些信息和科技工具的掌握和高效运用,对于城市的智能化、低碳化等发展都是有着极大的优化和提升。

首先,大数据让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数据可能被更好的解读和掌握,有利于对基础设施的优化。如城市交通中,出行方面的大数据,可以让公交车在线路规划和发车频次上更加智能,提升运载效率;可以让线路的规划更加合理,减少易拥堵路段或者发生事故的概率。

其次,大数据可以让城市管理更加高效。城市运行中所产生的如环境、市政及商业等各领域的数据量十分巨大,这些数据通过合理分析和挖掘,会产生巨量传统的数据不能反映的城市运行情况。如大量监控和传感器的设置对于违法犯罪、火灾、市政故障等异常情况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

再者,大数据在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城市低碳和生态化发展。如电网中大数据的运用有助于利用市民的能耗情况错峰调配能源和电力,提升效率。

最后,在一些医疗和教育等设施的规划上,可以依据大数据匹配服务资源,有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

归根到底,大数据的运用是为了市民提供更有质量的生活。

2

这些年,由于各种平台的提及,导致人们把大数据看得神乎其神,大数据有点被妖魔化了的感觉。大数据是有一定的作用,比如它能给城市规划带来很多数据参考。

3

  基于巨量信息资源采集分析的大数据逐渐应用于城市规划,是今后城规工具革新的一大趋势。目前,由于大数据的基础工作在国内尚未完全展开,大多仍是一些“中数据”的片段分析,以及“小数据”的抽样分析,随着信息的极速膨胀与大量收集,大数据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将大有可为,主要集中在社会空间分析、城市交通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公众参与和互动等领域:

  1、社会空间分析。大数据从何而来,归根结底是人的行为集,如果给出一个时间限制,如一天、一个月或者一年,那就是个人或群体的时空变化轨迹,类似哈格斯特朗在时间地理学中提出的“时光棱柱”和生活轨迹(Path),每一个人在一天的不同时段都会有不同的空间行为,如早上上班有的人乘地铁、有的开车、有的步行,人们的工作区域分布在CBD、工业区、科教产业园等,下班后有的通勤数十公里到市郊别墅、有些在中心城区上班的可能就回到仅隔几步之遥的租住屋。

  这些包括了交通方式、工作区、居住区甚至消遣方式的庞大数据多是来源于人们的手机APP、相关公司以及市政系统的云数据记录。如果某个研究机构或大型公司能收集到城市居民的这些真实准确的数据,便能为不同社会群体甚至社会阶层的空间行为作出较客观的描述,从而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城市老年设施、社区规划管理以及城市贫困等社会问题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而城市规划本质上“社会性”的,故在我看来,大数据将会是社会空间研究的主力军——起码是之一。

  2、城市交通规划。这方面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交通局、地铁站、公交公司以及包括高德、百度、腾讯地图在内的app,基本上如果能收集到覆盖较全、时间较长的交通出行数据,则能统计测算出人们的出行路线、交通偏好,路面的拥堵情况等等,为优化交通规划提供有效信息。

  3、城市公共空间。设置在大街小巷、机关学校以及酒店宾馆的安全摄像头,是一个是有价值的大数据收集系统,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评价、改进,以及城市反恐防暴和夜间治安都是十分有益的数据,但囿于不同部门、公司、功能的摄像头系统并未实现大规模联网,短时间内是很难实现了。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