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可不可以标准化?

1

下午三个门外汉还讨论此事[呲牙],不可以统一标准,一个人一个病情,因人试药,一个偏方也许对某一个人有疗效,也许对另一个人作用不大,这就是博大精深的出处,不像西药,消炎药针,一次一百人也可以吊瓶。也不能随便吃,是药三分毒。

2

吃饭没有固定的标准化,怎么说服中药成为标准化,人,中老幼轻,虚实寒热,是为剂量单位君臣佐使用药,标准化可起返行!

3

肯定的说是不可能的。我们先来说一下标准。什么是标准呢?标准是自然事物各要素的正常值(或者范围)的规定。它必须满足是客观实在和必须是可测量这两个条件。比如人的正常体温是36.3-37.2°C,那么这个值就是标准。它可以鉴别人的健康与否。标准化呢?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可以看出,标准和标准化的基础是客观实在。反观中医,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寒热湿毒等等都不是客观实在,都是幻想出来的。所以说中医是不能标准化的。即便中药按一定量生产也不是标准化。

没有标准谈标准化无异于耍流氓!

4

用经方可以做到标准化。

5

我认为将来可以,在运用了标准准确的四诊检测仪器的前提下。不用人去四诊了,那么根据中医理论进行施治就能做到基本一致。这样中医药的循证医学研究也能快速发展。

6

谢请!

中医不用标准化,老百姓的口碑就是标准,中药必须标准化,尤其是中草药,现在的中药野生的已经很少,主要靠人工种植,药农为了增加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这样生产出来的中药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可想而知,中医医术再高,用这样的中药行吗?能治好病吗?我看不规范、标准化中药种植,加工,中医迟早要被中药淘汰掉,所以,规范标准化中药种植、加工,刻不容缓。









7

怎么可能呢?同一个病,千人千方。标准化后怎么骗人啊?还搞了个配伍,什么东西都往里配,谁知有用沒用?尽搞一些障眼法,标准化了,秘方也就沒秘密可言了。生存之道被堵死了,你叫中医怎么活呀?

8

标准化实际上是一种权威的共识,比如病人主症为“口苦、咽干、目眩”,我们可能就想到了张仲景的少阳病和小柴胡汤。所以,不要见到标准化就立马反对,也不要认为是中医西化,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行业标准。中医中药肯定可以标准化,而且一直在走向标准化。

1、古代中药用量是几斤几两几钱几分,而且南北各地及不同朝代的用量也不同,现在都用克(g),这就是用量单位标准化。

2、古代同一种中药有多个名字,同一个名称也可能是不同的中药,现在以中医院校教材及国家药典为标准,标注别名,这是中药名称的标准化。

3、古代经络走向及穴位名称也比较紊乱,现在已经有了世界经络穴位标准图。

4、中医各科病名、证候名及诊疗标准等,国家有关部门已进行了很多研究。这些标准既是规范,也是进步,而且为中医人工智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9

大自然有规律,人体自然也有规律。不知所说的标准化是那方面的?按自然规律的标准化,还是人为刻意的标准化。自然的标准化是现成的,古人就有,但古人没有按顺序总结,各说其道而已。人为的标准化搞了几年也结果。

10

中医中药不可以标准化。

中医理论客观化和标准化被视为中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科学主义影响现代中医发展的集中体现。中医四诊客观化是笃信科学主义的中医主流学界效仿西医画蛇添足的创新活动,而中医理论标准化则是效仿西医对中医理论陈述形态的重构,并试图强制统一中医基本理论和学派纷呈的临床理论。标准化是现代科技因其抽象的理性主义文化特征所固有的规范化活动,作为不同于现代科技的异质文化,中医理论的发展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应该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和文化特征。面对中医发展史上的流派和学派纷呈的现象,中医理论适合进行标准化吗?如果强制推行现代中医家制定的标准化的中医理论又会给中医带来哪些影响?

所谓的标准就是能够被行业共同体普遍地接受和遵守的行为准则或者依据,而标准化就是制定行业共同体的行为准则和依据的活动过程,中医理论的标准化无疑就是为所有中医家队伍制定诊断、治疗、养生以及中药炮制、生产的规则与依据。那么中医在此之前没有行业标准吗?如果没有标准,历代医家传承和实践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有标准,为何现在还要进行所谓的标准化?纵观中医发展史,其实历史上相当于中医标准化的工作始终在进行着,《黄帝内经》就是中医在历史上第一次标准化,由《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奠定的中医基本理论成为了后世所有中医家都需要学习和遵守的理论准则。自此以后,《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以及《神农本草经》都成为历代医家必须遵守的理论准则。除了中医在民间自发的类标准化,许多朝代的政府开展了对中医理论的标准化工作,比如唐朝由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位中医家集体编撰的《新修本草》是对中药的第一次标准化,宋朝诏令太医裴宗元等人编成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对中医方剂的标准化,清朝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医宗金鉴》则是对中医理论的标准化,这些都是由政府组织当朝中医家对中医理论进行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努力。中医经典著作是所有中医家进行诊疗时都应遵守的理论准则和依据,既然有了这些中医行业共同体遵守的经典,为何在现代还要进行标准化工作?

如果仔细考量近年来由国家医政管理部门组织中医学界如火如荼开展的中医标准化工作内容,就不难发现其内容主要是在科学主义的主导下效仿西医和其他科技行业的标准陈述形态,按着这些标准陈述的逻辑规则对中医理论的陈述形态进行重构。这种理性化的重构除了迎合现代人的理性化的自我意识,还有更重要的经济目的,就是为了与早已接受并发展了中医的东南亚国家,诸如日本和韩国,争夺中医药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维护和促进中医药的国际贸易,发展国内的中医药经济。中医标准化工作主要是为中医药的国际贸易服务的,这就好比中药为了进入欧美国际市场采取西医的临床试验技术和效果评价体系一样,属于削足适履的异化中医的行为。或许有人会问:为何中医在当下需要进行标准化而西医就不需要?因为西医本就是将自己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现代科技理论的基础上,与其他科技行业同根同源,而标准化又是所有现代科技行业固有的规范行动,所以西医在当下本就是标准化的,不像中医那样需要按着科技行业的标准形式进行标准化重构。

西医之所以能够实现标准化,决定于其理论的文化特征。西医是实验室医学,其理论都是通过实验室里的实验建构出来的,所有的实验在设计过程中排除了研究者的个人差异,使得西医理论具有抽象的独立性和普遍性,能够建立统一的程序化的标准。那么中医为何就没有在历史上形成类似于西医的行业通用标准?这是由中医理论的文化特征决定的。中医理论可以分为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临床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是不易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而临床理论则始终是开放的,趋向百家争鸣的多样化,具有个体化的特征,呈现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如果中医主流学界规定某病就按某种或者某几种证候进行辨证,推荐用哪些中药材以及配方,就会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诊疗沦为照本宣科的机械诊疗,扼杀了中医家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临床创新。正是因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个性化特征,也不禁让人质疑:这种标准是以谁的临床经验为基础?标准本就是要经过行政权力审批才能发布的,那些掌握有话语权的中医家就有机会强制将自己的诊疗经验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通用的标准。由于没有诊疗标准和标准化工作,历代医家都会将自己的诊疗经验作为医案刊载出来,以供同行或者后世的医家进行参考。中医的文化特征、中医临床理论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特征决定了中医不可能按着科学意义上的标准进行标准化。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