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了解到的是智慧城市能够产生平台的在什么层面。个人认为智慧城市有这么几种平台:(1)底层架构平台,即设备接入层,以各类传感器为代表;(2)通信传输平台,即负责数据流汇总传送,涉及到传输安全、边缘计算等内容;(3)大数据处理平台,也就是最终的数据使能平台,现有的云平台很普及。
现阶段,大部分的智慧城市都是采用了云平台作为中转的方式,但是这种方法从严格意义上说,并没有普及,最主要的原因是投入巨大,无法预测未来的发展。
新加坡智慧城市采用了一种服务交互的方式,LongTooth(长牙)技术就是这种典型的分布式IOT技术,有兴趣的话欢迎多了解。
最后,回归主题,项目公司如何转型平台?
建议结合现在项目集中的层面去转化核心服务能力。按照底层架构、通信传输、大数据使能三类划分,来分析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定位好之后深挖即可。
这里要区分清楚是要成为技术型的平台公司,还是运营平台的公司。要知道智慧城市的细分领域是比较多,也比较专业的,要整合成一个技术型的平台公司,那是相当要资金、技术资源和整能合能力的。
举个例子:广州某区的商务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该商务区由政府主导开发,十多家房地产开发商参与投资建设,应该说几任区领导还是高瞻远瞩的,从一开始建设规划就提出了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并且争取到了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的名额。但直到2018年,真正能够落地的仍然只有一个智慧停车项目真正落了地,但智慧城市不是分块切割单个项目的,从综合管沟、光纤网络,道路治安监控,交通系统等等数十项的内容都需要有一个整体的统筹,这个统筹要么民企全额投资,要么只有政府的国企,这类型项目往往缺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行政决心和行政执行力。
所以转型平台型至少未来5年内可能都看不到,政府为什么缺乏行政决心呢?这很可能就是智慧城市缺乏运营能力,投了钱可能没有经济效益,从单个智慧城市项目上看,例如治安监控,它就是一个没有回收且不断要投入的项目,而这种项目不止一个,那怎么回收呢?我认为这不能从项目的资金回收上考虑,应该是在整体招商和投资环境上来综合考虑回收,政府应该主动承担起来这个投资的责任。
而智慧城市是可以运营的,至少在这个商务区有个别项目已经看到了保本甚至盈利的可能性,但最后是否真的能够实现,那还要等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