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人真的这么说过,我只能说他才是一个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又无知的人!
1、即使是讲这话的人,他为了便利去乘火车、飞机不拿隐私去换行吗?他不用拿身份证吗?他不用证实他的真实身份吗?这又算不算拿隐私换便利呢?
2、这个人在他那个领域他那个公司算一号人物,但到了其他地方,谁又认得他,谁又了他,他不用出门吗?专门待在自己公司,不与人交流吗?只要他出门,就会将所谓的隐私暴露给别人!
3、隐私也是相对性的,很多东西都按政策必须实名制,这有得选择吗?如果大家都这样了,何来真正的隐私!
4、你都不敢用真名,谁敢给你服务,谁敢和你交往呢?
5、只有中国人是这样吗?连美国人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隐私可言,他是不是又一个赚着国人的钱而骨子里根本就瞧不起国人的人呢?
行了,就这些吧,不过我们还是要时时提防,现在骗子多,睁大眼睛,少上当!
尽管国内用户的习惯,如李彦宏所说,可以为了效率而放弃隐私,但这不是“自愿”,而是“被迫”。
随着各种电信诈骗案的曝光,网站库冲突的风险增加。用户为什么不清楚自己的隐私?但是完全依靠你自己来保护你的隐私。你必须这样做,否则你做不到。相应地,垄断平台比任何人都清晰。当互联网+重新定义生活方式,用户别无选择,只能按“同意”各种长期协议。用户选择不断地转移他们的隐私,并在使用权面前低头。除了“不可分割”,它还基于这样一个最终信念:大公司至少比小公司更可靠。它们可以保护隐私,这对企业也是有益的。
无论用户的选择是出于信任还是被迫,他们都不应该被背叛,焦虑应该得到更好的回应。面对反复出现的大数据负面消息,科技巨头应该站在前面,用实际行动给人们信心。当然,仅仅表明我们的立场是不够的。当数字规则远远落后于数字生活时,当务之急是建立更完善的大数据使用原则。在
两会期间,一些委员建议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法,更加明确用户数据保护,制定用户隐私信息保护“三原则”。事实上,这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声音,因为无论是将数据信息视为用户的个人资产,保护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使用数据的权利,还是明确互联网公司对用户数据信息的安全责任,都将有效提高用户的数据利益。事实上,当人们的消费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数字消费中时,对消费者安全权的保护也应该从传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权扩展到数据安全权。
基于互联网时代,数据已经成为定义一个人网络属性的细胞。它不再是“外部事物”。不管你怎么努力保护它。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权,确保大数据不被疏远,监管机构和科技公司都应该采取足够的行动来消除公众的疑虑------本文作者:中央电视台评论的特别撰稿人shanp 2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关于中国人更愿意用隐私换便利的论述,值得探讨。
无论老百姓如何感受这位才子的话,我认为我们大众有理由要坚守底线。
一是中国的科技发达必须依靠大众的有效信息。
二是大众在政治的,经济的,乃至文化领域的信息顶层设计,应该是谁使用用户的信息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