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伙举报酒馆后遭到恐吓谩骂,以及电话号码泄露的问题,这涉及到隐私保护和网络安全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步骤和考虑因素:
1. "调查电话号码泄露原因":
- "内部泄露":首先需要调查酒馆内部是否有员工或管理人员故意泄露电话号码。这可能涉及对员工进行背景调查或审查他们的行为。
- "外部泄露":如果内部调查没有发现问题,可能需要考虑外部因素,如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
2. "收集证据":
- "录音或录像":如果可能,收集举报者与恐吓者之间的通话录音或视频证据,这有助于确定恐吓行为是否与酒馆有关。
- "网络监控":检查酒馆的网络日志,看是否有未经授权的访问记录。
3. "法律途径":
- "报警":如果电话号码泄露和恐吓行为构成犯罪,应立即报警,让警方介入调查。
- "法律咨询":咨询律师,了解如何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权益。
4. "加强网络安全":
- "内部培训":对酒馆员工进行网络安全培训,提高他们对个人数据保护的意识。
- "数据加密":确保所有敏感数据,如客户和员工的电话号码,都得到加密保护。
5. "公众舆论":
- "媒体曝光":如果情况严重,可以通过媒体曝光,引起
相关内容:
极目新闻评论员 吴双建
大学男生小陈举报一酒馆超范围经营,市场监管部门检查并责令商家整改后,他说自己接连接到威胁恐吓电话,感觉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据6月8日华商报报道)

小陈称该酒馆超范围经营自制酒精饮料
小陈告诉记者,3月31日那天,他和朋友在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的一家酒馆消费,花费59元,点了鸡尾酒套餐。之后,小陈发现该店超范围经营,便于5月17日通过政务平台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其擅自扩大经营范围,售卖自制酒精饮料、烧烤以及芥末黄瓜等生食。
根据报道,接到小陈的投诉后,当地及时进行了调查处理。有关部门称,投诉中提到的烧烤属于热食,符合经营范围;检查的时候虽没发现冷食食品销售,但在菜单中发现了“芥末黄瓜”,没见到情形但处罚有据;现场查到有预包装白酒,没有鸡尾酒制作现场。他们特地提醒商家,顾客可以自己调酒,但商家不能做这样的事。
根据去年开始施行的《四川省食品安全条例》,对“三小”先是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罚3000元以下。因此,根据事实和相关规定,当地对该店的违法行为进行了警告处理。
本来,事件已告一段落,市民有投诉举报的权利,商家违规及时整改也是应有之义。那么,为何有人对投诉人进行威胁恐吓呢?更关键的是,他们又是怎么知道小陈的电话号码的呢?
对此,市监部门明确表示没有泄露信息。小陈则表示,当时是一位女生付的款,商家不可能通过支付方式获取自己的电话号码,他怀疑就是市监部门泄露的。他的理由是,威胁小陈的男子称:“(投诉人个人信息)工商局肯定会给我们看。”
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他们受到举报对象的打击报复,对职能部门来说是基本的要求。那么,小陈的电话号码是被谁泄露的,市监部门不能自说自话。
客观而言,此事中还有不少疑点待解。比如说,小陈在3月消费,为何到了5月才去举报?这无疑加大了有关部门的查处难度,及时举报才会得到有效处理。另外,打电话男子称,“我已经跑了三趟了。”这是不是表明,小陈对当地的处理结果不满意,还在继续投诉?另外,小陈购买的那杯自制酒精饮料,到底是商家调制的还是小陈自己调制的?
无论如何,消费者有举报的权利,只要有理有据。如果不服处理结果,同样可以走正常途径反映。商家有理,不怕消费者投诉才是,更没有必要恼羞成怒,去威胁、恐吓举报人。毕竟,监管部门接到投诉举报后,要依法依规处理。
在此要强调,非法获取他人隐私信息以及威胁、恐吓他人,都是违法违规行为。不管是谁,采取不当手段或方式来维权,最后只会让自己受到惩罚。
鉴于举报人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各方说法不一致,当地市监部门和警方,有必要对事件进行彻查,看问题到底出在哪,还原事件真相,给公众关切一个回应。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