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水氢发动机”项目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以下是对该项目可能涉及的几个方面的分析:
1. 伪科学?
该项目声称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进而驱动发动机。从科学原理来看,电解水确实可以产生氢气,但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电能,而且氢气的储存和运输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因此,该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存在争议,可能涉嫌伪科学。
2. 招商引骗?
该项目在宣传过程中,夸大了其技术优势,甚至有媒体报道称“水氢发动机”可以“实现无限续航”。这种夸大宣传可能导致投资者和消费者对该项目产生误解,进而引发招商引骗的嫌疑。
3. 政企合谋?
该项目在南阳落地,涉及当地政府和企业。有观点认为,该项目可能存在政企合谋现象,即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不顾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盲目支持该项目的落地。这种情况下,政府和企业可能共同推动项目发展,甚至不惜牺牲公众利益。
4.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该项目也可能代表着我国在氢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氢能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该项目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氢能源产业的发展。
总之,南阳“水氢发动机”项目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从科学、法律、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在进一步了解该项目真实情况之前,我们应保持理性,关注
相关内容:
编者按:
5月23日,据南阳当地媒体报道,水氢发动机在南阳下线,市委书记张文深为之点赞。文章称:“车载水可以实时制取氢气,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

文章在网上传播后,不少网友提出质疑,“泰囧看多了”“这么伟大发明怎么不申请诺贝尔奖”“这是永动机吗”……而许多专家也直言,“不可能”“不现实”。
对于这件事怎么看?听听下面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场精心包装的伪科学骗局
江德斌
加水催化实时制取氢气,燃烧氢气产生动能驱动汽车,这种看似神奇的操作,实际上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俨然就是“水变油”的戏法重现。
早在20多年前王洪成就玩过“水变油”的骗局,一度沸沸扬扬忽悠了很多人,最终被媒体和科学家揭露真相,还做为段子被编排进了情景剧《我爱我家》,大大讽刺了一番。如今,“水变油”以所谓“水氢发动机”的名义现身,看似高大上的“黑科技”,实则只是改头换面罢了,仍然是一场精心包装的伪科学骗局。
目前,已经有专家澄清,所谓“水氢发动机”就是常说的“氢燃料电池”,这么叫只是个噱头。“氢燃料电池”是以氢气作为动力的,并不是加水就可以行驶的,其中还涉及一系列物理化学复杂反应。而通过电解水制备成氢气,再转换成电能使用,成本比汽油高了很多倍,并不划算。现在制约氢燃料电池车商业化的最大因素,就是如何将氢气制备成本大规模降低,性价比能够与汽油媲美,才能满足量产标准,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尚需要继续投入研发力量。
如此拙劣的“水变油”骗局,为何地方政府会轻易相信?或许就在政绩冲动。面对类似的“高科技”项目,地方政府不能盲目相信,不能为了招商政绩而忽视投资风险,应尊重科学规律,广泛征求科学家的意见,再作出科学决策。
官员连科学常识都没有吗?
李晓亮
庞青年“水氢燃料车”再次沦为笑柄,但又让你笑不出来。两年前“加水就能跑1000公里”的“水氢车”,比灭霸无限宝石还科幻的神车,就引起普遍质疑。
网友赠联“上联:河北空中巴铁;下联:河南水氢汽车。横批:河欺生财”。巴铁骗局谢幕,水氢联袂接档。巴铁之鉴,不能不察。智商正常的人只会怀疑,前年水氢车下线当天,就敢豪投五十亿,而其注册资本不过五千万的那家资本公司,是否有“双簧之嫌”?毕竟,该公司成立仅一年,“关联风险有616条”。
同样“前科”累累的,还有水氢车项目的承担方浙江青年汽车集团及其实控人庞青年。新能源骗补只是常规操作,庞青年是“空手套”老手——“水氢车案始末:以造车为杠杆换煤炭”。哪怕矿产不能随便买卖转让,他都能以未定局的收购,允诺投资置换矿产,再转手卖出。刑案已立,多省警方介入,公安部协调的“老赖”,多年后还能几乎无虞地到处“投资”,甚至玩个“水氢噱头”就能套地方数十亿真金“合资”。
各地主政官员真连科学常识都没有吗?若说是单纯被骗,不如说是“合谋”。有要利的、有图名的,有要业绩的、有要政绩的,如此以来,各取所需。
这种人精式科盲、脑子进水般的引资,可能造成国资流失,伤害全民利益。这或许也是引资者能满脸轻松飙英语点赞“very good”,你却忍不住想爆粗口的原因。
警惕招商引资沦为“招商引骗”
付彪
资料显示,南阳“水变氢”项目规划产能为单班10万台/年、三班30万台/年新能源乘用车,预计2020年建成投产,利税超百亿,可增加1000多个就业岗位,总投资83.16亿元,其中南阳市政府平台出资40亿元。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该项目会不会成为过去“水变油”项目的翻版,会不会也是一场骗局,还需要有关部门和专家团队调查。不过,媒体已经扒出“水变氢”项目承担方青年汽车集团的诸多劣迹:以新能源汽车名义骗取补贴、青年莲花多地投资建厂但未如期投产、青年莲花被法院裁定破产清算、青年汽车司法风险高达600多项、实控人庞青年成“老赖”……
值得警惕的是,招商引资沦为“招商引骗”,近年来时有所闻。透视一系列案例,不难发现一些共性逻辑,那就是谈及发展,很多地方首先想到的就是招商引资,特别是为了引进大企业或者新兴产业,争相出台优惠政策,使尽浑身解数。而在这个过程中,投资方的真实身份被有意无意忽略了,国家的政策法规被明目张胆地跨过了。只要来投资,什么都好说,什么都可以“特事特办”,以至真假不辨,最终成了“招商引骗”。
对于“水变氢”,专家称“这种新能源更像魔术里的障眼法”。希望南阳这40亿元政府资金不要打水漂,“水变氢”这一招商引资项目不要成“招商引骗”。
【校对】陈宇

主持人:丁建庭
邮箱:nfrbpl@126.com
欢迎订阅叮咚快评南方号,踊跃来稿,参与讨论!
【作者】 丁建庭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南方名记~叮咚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