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如辅酶Q10、深海鱼油、氨糖和胶原蛋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健康益处,但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些保健品的一般性信息:
1. "辅酶Q10(CoQ10)":
- "益处":辅酶Q10是一种天然存在于人体内的抗氧化剂,有助于细胞的能量产生。它可能有助于心脏健康,特别是对于心脏病患者。
- "注意事项":在服用辅酶Q10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特别是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药物,因为辅酶Q10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2. "深海鱼油":
- "益处":深海鱼油富含Omega-3脂肪酸,特别是EPA和DHA,它们对心脏健康、大脑功能和炎症有积极作用。
- "注意事项":过量摄入深海鱼油可能导致血液稀释,增加出血风险,因此有出血性疾病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人应谨慎服用。
3. "氨糖":
- "益处":氨糖是一种氨基酸,对关节健康有益,可以减轻关节疼痛和僵硬,尤其是对骨关节炎患者。
- "注意事项":氨糖可能不适合所有人,特别是那些对虾或其他甲壳类动物过敏的人。
4. "胶原蛋白":
- "益处":胶原蛋白是皮肤、骨骼和关节的主要成分,补充胶原蛋白可能有助于改善皮肤弹性和关节健康。
- "注意事项":
相关内容:

随着年龄增长,不少人开始寻找各种方法延缓衰老、呵护关节、保护心脏。超市货架和网购平台上,辅酶Q10、深海鱼油、氨糖、胶原蛋白等保健品琳琅满目,广告更是铺天盖地,宣称对身体各方面都有神奇功效。
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保健品,你是否感到困惑:它们真的如宣传所说那么神奇吗?每天坚持服用真能让我们远离疾病、延缓衰老吗?花费不菲购买这些产品,到底值不值得?

辅酶Q10,这个听起来很"专业"的物质,被很多中老年人视为保护心脏的"守护神"。它是人体细胞内一种天然存在的物质,参与细胞能量产生过程。
确实,随着年龄增长,体内辅酶Q10含量会逐渐下降,特别是50岁后。许多研究表明,辅酶Q10确实对某些心脏病患者有益,可能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减轻他汀类药物副作用。不过,对于健康人群而言,目前证据并不足以支持日常补充辅酶Q10就能预防心脏病。
美国心脏协会也没有将其列入常规心脏保健建议中。辅酶Q10虽然安全性较高,却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它可能与血液稀释药物相互作用,降低药效。此外,市面上辅酶Q10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吸收率差异大,盲目选购可能只是徒增经济负担。

深海鱼油长期以来被誉为"心脏的保护伞",主要含Omega-3脂肪酸,尤其是EPA和DHA。这两种成分确实对心脏健康有益,可降低血脂,减少炎症反应。
然而,深海鱼油并非万能药。最新研究表明,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的健康人群,补充鱼油胶囊并不能显著降低心脏病风险。鱼油补充剂也不能替代均衡饮食。
直接食用富含Omega-3的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比单纯吃鱼油胶囊获益更多,因为真正的鱼肉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D等多种营养素。
并且,劣质鱼油可能含有重金属污染,反而有害健康。个别人群服用后会出现"鱼腥味返流",胃部不适等现象。鱼油还有轻微抗凝作用,手术前或与抗凝药物同服需谨慎。

氨糖已成为中老年人保护关节的热门选择。氨基葡萄糖是软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补充它可以为软骨"修复"提供原料。实际上,关于氨糖效果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部分研究表明,长期(通常3个月以上)服用氨糖可能对某些轻中度骨关节炎患者有轻微至中等缓解作用,主要表现为减轻疼痛和改善活动功能。不过,这种效果个体差异很大,有人感觉明显改善,有人则完全感受不到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氨糖产品通常添加硫酸软骨素、MSM等辅助成分,很难说明究竟是氨糖起作用还是这些辅助成分发挥了作用。市面上氨糖产品鱼龙混杂,剂量、纯度、来源各不相同,质量难以保证。

另外,氨糖主要是从贝类壳提取,对贝类过敏者不宜使用。有些产品可能掺入西药成分,短期内感觉效果明显,长期使用有潜在风险。
胶原蛋白被很多爱美人士视为"美容圣品"。它确实是皮肤、软骨、肌腱等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随年龄增长会流失。然而,口服胶原蛋白是否能直接转化为皮肤胶原蛋白,学术界尚无定论。
部分研究表明,特定水解胶原蛋白可能改善皮肤弹性和水分,减少细纹。不过这些研究多由产品公司赞助,可能存在偏倚。市面上胶原蛋白产品来源复杂,有猪皮、牛皮、鱼皮等,分子量大小、水解程度各异,导致效果差别很大。

有意思的是,平时喝的骨头汤、吃的猪蹄、鱼皮等食物中本就含有丰富胶原蛋白,没必要非得购买昂贵的胶原蛋白粉。另外,胶原蛋白在体内会被消化成氨基酸,与其直接补充胶原蛋白,倒不如确保饮食中含有足够优质蛋白质,同时补充足够维生素C(胶原合成必需),可能更实际。
回顾这些热门保健品,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通点:它们都是针对人体自然衰老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物质减少而设计的"补充剂"。
表面上看似合理,实际上却过于简化了人体复杂的生理过程。保健品不是药物,不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很多保健品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将实验室研究或小规模临床试验结果无限放大,制造出"神效"假象。

对于普通健康人群,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和良好心态,远比任何保健品更重要。如果打算尝试上述保健品,请铭记几点:首先,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有基础疾病者应咨询医生意见;
其次,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注意产品成分和剂量;第三,保持合理期望,不要指望短期内出现神奇效果;最后,持续关注身体反应,出现不适应立即停用。
保健品只是健康生活的可能补充,而非必需品。与其盲目追逐各种保健品,不如回归健康生活方式:地中海饮食模式,丰富多彩的植物性食物,适量海鱼和坚果,减少精制碳水和饱和脂肪;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加两次力量训练;充足睡眠和压力管理;保持社交活动和认知挑战。这些"免费的保健品"效果往往超乎想象,值得每个人认真践行。
参考文献:
中国保健食品市场研究报告,中国营养学会,2023
辅酶Q10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
Omega-3脂肪酸与心血管健康: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中国循环杂志,2023
氨基葡萄糖对骨关节炎患者疗效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华骨科杂志,2021
口服胶原蛋白肽对皮肤老化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国皮肤科杂志,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