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的“长大”指的是其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生产,实现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1. "材料科学":3D打印需要更多种类的材料,包括金属、塑料、生物材料等。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能够用于3D打印的材料种类和性能将不断扩展。
2. "打印速度":目前3D打印的速度相对较慢,这限制了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提高打印速度是3D打印技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3. "精度和尺寸":3D打印的精度和可打印的最大尺寸是衡量其成熟度的关键指标。随着技术的进步,打印精度和尺寸将不断提高。
4. "成本":降低3D打印的成本是使其广泛应用的关键。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生产,成本有望降低。
5. "软件和设计":3D打印软件和设计工具的易用性和功能也将影响其广泛应用。更好的软件和设计工具将使更多人能够使用3D打印。
6. "标准化":3D打印的标准化将有助于不同设备和材料之间的兼容性,从而促进其广泛应用。
具体到时间,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这取决于上述多个因素的进展。但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在接下来的十年内,3D打印技术将逐渐成熟,并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时间节点:
- "2023-2025年":3D
相关内容:
衣服、汽车……当这些产品都可以通过打印机“打”出来时,这款名叫“3d打印”的新机器,迅速被人们寄予厚望。甚至有人乐观断言,“3d打印”将会掀起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3d打印的种种神奇频见报端,国内产业资本也在频频与这一革命性的技术进行对接。但记者调查发现,3d打印虽然“钱景”诱人,但在重庆,似乎还有些经营惨淡。
首家3d打印馆撤离闹市
最近,朱小龙把位于观音桥商圈的3d打印馆“撤离”到北环,以降低运营成本。
“我们需要开源节流,让打印馆能够生存下去。”9月15日,朱小龙说,自己正在思考如何拓展新的业务。
2013年5月,朱小龙和朋友合伙开了我市首个商用3d人像打印馆,取名“凡响时空”。
在打印馆里,主要的生产设备是3d扫描仪和3d打印机,总价值近100万元。
朱小龙说,自己之所以敢下“血本”,是因为重庆当时还没有3d人像打印馆,自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有可能挣到钱。
朱小龙曾对3d打印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情趣越来越高,家人、朋友、情侣相互赠送一个3d真人版,肯定会成为一种潮流。”
但开业一年多,市场反应并没有预期好。朱小龙说:“自己并没有赚到钱。”
“主要还是打印成本和人工成本较高,使一些消费者难以接受。”朱小龙说,进口的打印材料必须从北京代理商手上采购。同时,操作3d打印机的员工,必须会使用犀牛、3dmax、maya等建模软件,这类人才大多毕业于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薪酬较高。朱小龙每月的运营成本3万多元。
经营成本如此之高,定价自然也高。在朱小龙的3d打印店,打印一个12厘米的全彩人像,收费是1200多元。“高价位导致看客比买家还多,订单少,资金回笼慢。”
无奈之中,他将3d打印馆“撤离”到租金相对较低的北环,也将收费价格下调。
目前,朱小龙利用微博、淘宝、微信等渠道做宣传,此外还参加各种展销会,和房地产企业、影楼合作,为他们提供礼品制作服务,不断打开销售渠道。
高成本致使推广难
实际上,3d打印技术的历史由来已久。
1986年,美国systems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工业化的3d打印设备。1995年,北京隆源公司成功研发了我国首台afs激光快速成型机。
“3d打印技术在我国已有近20年历史,但仍处于萌芽阶段。”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所长朱飞说,这么多年来,3d打印一直没有“长”大。
“主要有三个原因。”重庆拓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欣告诉记者,首先是国内自主研发的3d打印机大多只能打印金属和abs材料,而且,每台机器只能打印一种材料,无法实现打印材料的自由切换。而国际上先进的3d打印机,已能自由切换工程塑料、尼龙、树脂、石膏、金属粉等十多种材料进行打印。
“如果企业或商户想提供多类材质的3d打印服务,就得配置国外生产的3d打印机。”吴欣说,每台进口打印机售价起码在100万元以上,贵的近千万元,营运成本较高。
第二个难题是技术门槛高。3d打印作品的流程看似简单,但其背后的“技术活”却不简单。要制作一个3d打印产品,首先要制作数字模型,先通过扫描设备制作“粗稿”,再经过复杂的修改,生成3d打印机能识别的文件,或者是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进行3d建模。这意味着,使用者还要配备价格不菲的扫描设备。
第三个原因是加工材料成本高。吴欣告诉记者,因为国内3d打印材料耐高温性差,他所在公司70%以上的材料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价格昂贵。
“正因为这些高成本,不管是工业或民用,都对3d打印望而却步。”吴欣说,如果用于工业打印,好的金属粉末耗材,一斤就要卖4万元,打样品的耗材,也要卖2万元。“企业如果采用传统的工艺建模打样,几千元就可以完成。”
真正普及尚需时日
高成本使3d打印在国内没有“长”大。而在国外,3d打印已用于工业设计制造。
据吴欣介绍,在美国一些汽车公司,工程师通过3d打印技术对汽车的地板控制台进行了重新设计,从而使汽车重量大幅降低,而这样的设计正是传统制造工艺所无法实现的。
在波音公司,也已经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了大约300种不同的飞机零部件,包括将冷空气导入电子设备的导管。这些导管形状比较复杂,以前需要用不同的零件来进行组装,这样会提高劳动成本。如今通过3d打印技术,这些传统制造工艺中的难题都不复存在。
上海大学快速制作工程中心主任胡庆夕说,我国3d打印技术起步并不比美国晚,但是在走向市场和商业化的过程中,却大幅落后于美国。
那么,3d打印在中国距离商业化推广应用到底有多远?
近日,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高德纳咨询公司)发布公告称,在中国,3d打印技术至少还要5到10年才能被主流消费者接受。
公告也提到一个关键性问题:在打开主流消费者市场之前,要降低打印机的高成本。
“我们的问题不仅要降低成本,还需要整合产业链。”吴欣说,目前,我国有几所大学成立了3d打印研发团队,基本形成了产业化平台。不过,这些脱胎于高校的企业,虽然有了技术,但还没建立起很好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2013年,在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造领域2014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中,3d打印产业首次入选。
借此国家规划东风,渝中区开始扶持培育3d打印市场。据渝中区科委副主任乔伟介绍,他们与企业联手,将在渝中区打造一个3d打印机展示中心,届时将引进各式各样的3d打印机,供市民参观和体验,让更多市民了解这一新兴事物。
乔伟认为,国内3d打印除了需要成熟的市场平台,还需要完善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体系。也就是说,从上游的设计、材料的开发和下游的制造、营销的推广,需要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要让整个产业链动起来,必须以盈利来驱动。”吴欣说,3d打印产业在等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