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人民财评:1/4不合格,充电宝安全隐患亟待重视
近日,一则关于充电宝质量检测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报道,我国某知名检测机构对市场上销售的充电宝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显示,有1/4的充电宝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这一现象再次提醒我们,充电宝的安全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一、充电宝不合格原因分析
1. 产品质量不达标:部分厂家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质元器件,导致充电宝存在短路、过热等安全隐患。
2. 安全标准执行不严格: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未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对产品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
3. 市场监管力度不足:部分地区市场监管部门对充电宝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二、充电宝安全隐患及危害
1. 短路:充电宝内部电路短路,可能导致电池爆炸、起火等事故。
2. 过热:充电宝在充电或使用过程中,若散热不良,可能导致电池损坏,甚至引发火灾。
3. 充电不稳定:不合格的充电宝可能导致充电不稳定,影响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
三、应对措施
1.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充电宝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不合格产品。
2. 提高产品质量:企业应严格遵循国家标准,选用优质元器件,确保产品质量。
3. 增强消费者意识:消费者在购买充电
相关内容: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原创稿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功能愈来愈强大,耗电量水涨船高,充电宝作为小巧便携的移动电源日益受到消费者追捧。然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最新发布的移动电源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抽查了9个省(市)107家企业生产的108批次移动电源产品,其中1/4质量不合格,有的容量虚标缩水近半,更有的存在漏电、起火等各种隐患,充电宝质量问题实在令人忧心。
容量虚标电量不足,劣质充电宝坑人又误事。移动电源一般都标有“额定容量”,以表明产品能为手机等电子产品提供电量的多少,一般来说额定容量越大的移动电源价格也会更贵一些。此次国抽发现,有些移动电源存在额定容量虚标的质量问题,例如某款厂家宣称的额定容量为4000毫安时,实测输出容量为2160毫安时,仅为标称值的一半多。企业虚标容量,消费者花费更多的钱买到的却是名不副实的产品,经济利益自然受损。当你会议途中、出差在外、游玩路上,种种手机缺电的情况下拿出了充电宝,所谓“电量救星”却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甚至成了废铁一块,更会给人带来极大困扰。
漏电、起火、爆炸,劣质充电宝安全无保障危害大。2021年12月,贵州贵阳消费者刘先生家中的移动电源在充电时突然发生爆燃。在广州一辆公交车上,一名中学生书包里的充电宝突然起火燃烧,浓烟瞬间蔓延了整个车厢。近年来,在大学宿舍、机舱内、写字楼和地铁等人员密集场所也曾发生过多起移动电源起火事故,多是因为这些产品安全项目不合格,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当此之时,劣质充电宝已经直接威胁到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据了解,2020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超过9亿人;另据有关行业统计,2019年,我国移动电源产量也接近9亿个。市场庞大、需求旺盛,蓬勃的景象下却是充电宝良莠不齐的现状。各级市监部门频频曝光充电宝抽检不合格信息,这一现象亟待重视。
针对此,早在2015年,国内首个移动电源国家强制标准《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已正式实施。2019年移动电源国标实施,市场监管总局连续三年对这类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202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22〕31号)》发布,首次将电子电器产品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纳入到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
严把充电宝质量安全关,最重要的是要遵循相关规范标准,从源头对生产企业进行严格的质量管控,对其产品进行强制检测,逐渐肃清充电宝市场进入门槛较低、生产厂家众多、贴牌加工为主、配件价廉质次等乱象。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对那些以次充好、假冒名牌的厂商和产品,严管重罚,涵养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风气。此外,监管部门还需与时俱进,根据新技术的产生,制定和完善有针对性的执行标准,确保监管永远在路上。
当然,消费者也要理性消费,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正规品牌充电宝,远离“三无产品”,以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