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业机会,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大学生们抓住机遇,成功创业:
1. "明确创业方向":
- 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一个具有市场潜力的创业方向。
- 关注国家政策导向,选择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的项目。
2. "市场调研":
- 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竞争对手和潜在风险。
- 利用互联网工具,如数据分析、社交媒体等,收集市场信息。
3. "学习相关知识":
- 学习创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
- 参加创业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
4. "组建团队":
- 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组建具有互补能力的创业团队。
- 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确保团队高效运作。
5. "制定商业计划书":
- 编写详细的商业计划书,明确项目目标、市场策略、运营模式、财务预测等。
- 商业计划书是吸引投资和合作伙伴的重要依据。
6. "寻求资金支持":
- 积极寻求政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等渠道的资金支持。
- 利用互联网众筹、天使投资等新型融资方式。
7. "创新商业模式":
- 结合互联网技术,探索创新商业模式,提高项目竞争力。
- 关注用户体验,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
8. "
相关内容:
据统计,2012-2014年的就业状况并不很理想,创业成为了一批大学生的选择。在校大学生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的初尝试,社会各界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在校大学生若创业必会影响学业,有人质疑在校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会栽大跟头,等等,在校大学生创业者自己的声音却被淹没其中。
“互联网+”给创业带来新机遇
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这些名字时常浮现在众多创业者的脑海中,他们的成功与非凡成就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是一针强心剂。“这些人都是创业者的偶像,提到他们创业者都会觉得脸上泛着红光。”这是一名正在筹备创业的90后大学生的感受。
目前,在大学生创业者群体中,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似乎是多数创业者的共识。不少创业项目一窝蜂地往互联网上靠,成功的创业模式被竞相模仿,万人共挤独木桥,但失败者众,成功者少。
大学生创业中,是否与互联网挂上钩就会更容易成功、出名?是,又不是,专家给出了这样的。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意味着互联网的能力与传统行业生命力的结合,归根结底,做好行业的本职工作才能更长久。“互联网+”的提出,的确刺激了不少大学生创业群体涌向互联网行业,但成名与互联网行业并不能画上等号。
创业过程不是一出“独角戏”
中国俗语有云:“万事开头难。”在校大学生的创业,难就难在想法有了,如何去实施。在校大学生从有一个点子到决定创业再到完成准备工作,显然并非一出仅仅由大学生创业者个人就能撑起的“独角戏”。
创业资金哪里来?国家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在贷款和税收等方面均有优惠政策,但与已经毕业的大学生群体不同,在校大学生创业的资金多为自给自足,草根创业较为常见。没有成果,找投资人成功的几率几乎为零。
“一个有创业心态的团队也很重要。”专家说。在校大学生创业群体中,以团队的形式创业是常态现象,不仅因为大学生创业资金众筹的需要,还因为团队成员的思想观点的碰撞往往能产生火花,这有助于解决创业中出现的问题。芮正琴说,与其说她和创业团队其他成员有一条战壕里的“革命友谊”,还不如说是吵出来的感情。
大学生创业的心路颇为曲折,但对他们来说,创业不是一场独角戏,而是需要政府、学校、投资方、团队和家人联袂出演的戏剧,其中的酸甜苦辣也需要共同品味。
在校创业并非“独幕剧”
大学生在校创业的成功案例,一直是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创业者和他的项目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在这之后,又剩下了什么?
在校大学生创业群体由于其特殊性,常常会面对这样的质疑:在校创业能做得长久吗?持久性的确是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一个重要考量,但是也正因为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如果仅仅用创业项目的持久性去考量大学生创业者,这会让专家很困扰。他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很多时候会渐渐改变原来的创业想法,会有新的想法、新的创意想要去实现。
独幕剧,一个场景一剧到底,直接明了。但是大学生创业,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创业却不可能如独幕剧这般。专家对于创业的看法是,大学生创业者其实是在不断尝试,不断试错,也在不断成长。这样一个新兴的群体需要导师的指导,但是路还是自己走下去的。
有人将大学生创业者比成这个时代的独行侠,但专家却告诉我们,他们具有“独行侠”的精神,但大学生创业不是“独行侠”所能胜任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更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与认可。他们希望,有一天,他们会被称作“改变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