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清北论”,把高考志愿填报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丨有一说一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清北论"即普遍认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高等教育的最高殿堂,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以下是一些观点和建议,旨在打破这种论调,将高考志愿填报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
1. "教育观念的更新": - 需要引导公众认识到,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强调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多元化评价体系": -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仅以分数论英雄,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社会需求。 - 推广综合素质评价,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全面发展。
3. "政策引导": -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大学和专业。 - 对一些特色明显、社会需求迫切的专业给予政策倾斜,吸引学生报考。
4. "信息透明化": - 提高大学信息的透明度,让学生和家长能够全面了解各高校的教育质量、师资力量、就业情况等。 - 鼓励大学开放校园,让学生有机会实地考察和体验。
5. "教育公平": - 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升学机会,通过助学贷款、奖学金等措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 逐步消除地域和学校的歧视,让每个学生都有选择的机会。
6. "个性化指导"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苏定伟

因学生未填报北大、清华,江西瑞昌一中一名班主任老师表达不当言论。7月7日,校方通报,涉事老师已深刻检讨并道歉,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学生的志愿填报,3名学生已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央视网)。填报高考志愿,要打破“清北论”,把自主选择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

当名校光环与个人意愿冲突,教育者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高考成绩揭晓,瑞昌一中班主任老师为3名尖子生精心规划了“清北”之路。得知学生未按其建议填报时,情绪瞬间爆发,指责学生辜负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苦心劝告,“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将我们所有的感情都化整为零”“明天上午将以失望解散此群”,将情感投入与回报预期捆绑,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学生未来之上。

班主任老师的过激言论,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在一些地方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名校录取率往往被视为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学校的绩效考核、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等等都与学生考入名校的数量直接挂钩。一些家长的认知里,某所高中好不好,重要指标就是看每年有多少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在这种导向下,老师难免会期望学生填报“清北”等顶尖学府。

部分教师存在过度干预的心理倾向,长期的教学权威地位,使一些老师习惯于替学生做决定,甚至将学生的成功视为自己的成就,当学生不按自己的建议行事时,就会产生挫败感。

“清北论”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专业兴趣,将教育简化为一场追逐名校的竞赛。众多普通的毕业生呢,他们被什么样的学校录取,似乎没人关注。一些学校会把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的情况写到宣传喜报里,格外强调名校升学率。很多师生信奉“唯名校论”,似乎考不上名校,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

对于这些现象,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表示,学校不应过度宣传“清北率”,建议明令禁止学校张挂这种人为制造攀比、加剧考试竞争和焦虑的标语和横幅,多宣传毕业生中爱岗敬业的普通劳动者。

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其实,从大学生就业现实出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对岗位进行了“专业”限制,但没有点名只要清华、北大等C9名校的学生。言下之意,就算你是清华、北大毕业,专业不对口,也没法录用上岗啊。高三学生从以后的就业角度出发,倒推大学的专业选择,算是人间清醒!

教育者的使命是点亮灯塔,而非亲手掌舵。高考志愿填报,是人生关键的一步,一定要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为老师,无论你付出了多少心血,你的学生终将远去!终将飞出你的视野,就让他们自由翱翔吧!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