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19

《论语·里仁篇》第十九章原文如下:
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一章节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来辅助自己的仁德修养。”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人际交往和道德修养上的原则。君子通过学习文化来增长自己的见识和修养,同时,通过结交朋友来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仁德。这里的“文”指的是文化和学问,“友”指的是朋友,“仁”则是指仁爱之心。孔子认为,学习和友谊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有它时代的背景,在古时候人们认为孝是不离开父母身边的,要守在父母身边做事情,因为父母有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身边去侍奉。游必有方,即使远行的时候也要有固定的方向。让父母知道我们去了哪里,有什么事情的时候好可以找得到,可以通知到。

方的第二层意思是知道我们在那里做什么?具体在做什么事情?可以让父母更加的放心,而不是忧心忧虑的,所以我们说这句话有实代的背景,那到了今天即使是几千公里,也是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回到父母的身边,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但是古时不一样,去一个地方路上要行走几个月的时间,这个时代,依然有很多人是留在父母身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在守父母的身边,如果我们有自己的志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所以。这句话也不再过多的去讲,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自己的条件来侍奉自己的父母,但是孝顺父母的心是不变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孝顺父母的方式改变了,但是孝心,对父母的恭敬,有礼,对父母的仁爱之心,这个是不能变得,是内在的,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但是如何侍奉父母,以什么样的行为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化。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的三年指的是父亲去世的三年,古时父亲去世的时候要守丧3年的,所以在这三年,无改父之道,什么叫道呢,一定是正确的我们称之为道,但是正确的却不是唯一的,正确的事情有很多,正确的道也有很多,但是能称为道一定是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式,三年是不改父亲的教导的,这也是仁的体现,

可以想象一个画面。父亲的一生当中,可能会给我们很多的教诲,比如说你要懂得谦虚,比如说你的生活要节俭,比如说你要爱护你身边的人,比如说你要诚实的做生意,你要踏踏实实的做人,这些话都是父亲的教诲,犹如在我们的耳边,我是不会改父亲的行为方式,不会改变父亲的教诲,这句话自古以来争议比较多,很多人都会来对这句话起争议,有的人说,父亲说的是错的难道我也要听,所以这里重点在父之道,道。一定是正确的,一定是善良的,向上的,积极的,我们才称为道,所以没有什么可去争议的,我们学知识的切记学死,父亲交给我们的那些正确的事情,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可能终其一生都在遵守,父亲教导我们的方式,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分辨能力,父亲说的我认为是不正确的,我们只是不遵从,我们不去照着做,但是也不会去违背,也不需要和父母顶撞,也不需要去处犯父母,让父母伤心,我们默默的记一下,我们靠自己的价值观,我们靠自己的理解来指导我们自己的行为,但是父亲的一些正确的教诲,我们一定要谨记心中。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知:知道的意思,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记得。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是因为父母的高寿而内心欢喜,一则一惧:担忧恐惧,因为父母的高寿同时呢我们也有担忧和恐惧,因为父母的衰老而担忧,因为父母的健康,因为父母的身体而担忧和恐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在我们没有学习圣贤文化之前,没有修行之前,我们可能认为给父母吃的好。穿的好给父母一个房子住。我们可能觉得就是在尽孝了,可是当我们学习了圣贤的文化,内在有仁的时候,再静下来思考我们的父母在担忧什么呢。父母担忧的无非是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你自己家庭是否幸福,你是否优秀,你的人际关系怎么样?你的身体怎么样?那我们照顾好自己的时候,何尝不是在减少父母的忧郁呢?每年父母都在担心我们,是不是更加增加了烦恼?当我们学习了文化以后啊,首先要让自己的内在有道德修养。让父母放心。接下来我们要去做什么事情,仁者仁也亲亲为大,而父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了,有人说孩子是我们最亲近的人,而孩子是在之后的,我们在结婚生子之前没有孩子的,所以一定是每个人有自己的父母,所以先从亲近自己的父母开始,我们随着思考问题更加的深入,我们自己通过学习让自己减少了焦虑,减少了痛苦,减少了烦恼,懂得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重要性,难道这些对父母不重要吗?

所以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也去影响一下我们的父母。让他们的焦虑少一点,让他们的困惑少一点,让他晚年老有所乐,给他找一些兴趣爱好,找一些可以思维的事情,人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啊,如果没有自己的乐趣,如果没自己的爱好,实则是很痛苦的事情,没有什么可以追求的,那我闲下来可能就更多的去胡思乱想,当我们的父母,如果内在焦虑变少了,优思变少了,不胡思乱想了,她的身体自然会变好,我们经常讲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其实是有心病延伸而来的。想想我们自己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我的心态变得越来越好,当我的内在是积极的,不再抱怨的,是不是我们的身体也会变得更好?父母更是如此,我们懂得修行内在的重要性,我们要影响父母也去改变。哪怕他的改变没有年轻人的悟性可以变得更好,但是变一点点,也比不改变要强得多。

我们来做一下总结:从上一节讲。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到了这一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记也,力父不一则一喜,一则以惧。这句话都是在讲孝。

孝顺是我们体现出来的对父母的孝顺,孝敬!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行为。但我们要从孝中看人,看似是在讲对父母的孝,实则也正是内心仁的体现,我们内在有仁德的时候,不忍心父母伤心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我们的孝道,那我们这个时候再来延展开来讲,把这个孝字破除掉,那我们看内心的那个仁,当我们内心有仁德的时候,不光是对我们的父母如此,对身边所有的人都如此,中庸讲仁者仁也,亲亲为大,从身边亲近的人开始,父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始亲近的人,所以不光对待我们父母如此,对待我们的身边的朋友,夫妻之间,公司的同事上下级关系,对待自己的儿女,孩子,每一个我们身边的人都是如此的,都是内在有仁德的,都要懂得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这是人者仁也亲亲为大,从亲近的人开始,随着我们内在的仁,越来越大,是可以犯爱众的。推己及人,先来要求自己,然后开始汇集影响他人推近及远,从我们自己身边的人开始不断的对外扩展,不断的去利益更多的人,去仁爱更多的人。

举例具体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何应用,比如说,事父母几谏,要轻微委婉的劝谏,对待处上位的人是不是都应该如此呢,不损伤对方颜面,对方才是容易接受的。即使不听从或者不采纳,我们依然是又敬不违,依然是恭敬的不去违背的,劳而不怨,对朋友的劝谏何尝不是如此。对同事的劝谏何尝不是如此。对待处自己下位的人,对待自己的儿女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去做事情,也可以轻微委婉的去劝谏,即使对方没有我们也依然是对上位恭敬,对下位慈爱的,不改我们的慈爱之心,劳心但是不生怨恨。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我们产生这样行为的时候,是我们内心有仁德的体现,为他人着想的体现,比如说们对我们的领导,要不要如此啊,我们出行我们出去做事情,是不是应该让他人知道我们去了哪里,在做什么,这个时候就是方便他人,对自己处下位的人,对自己的朋友也可以。告知对方我们所做事情的缘由,告诉我们去做什么,这个时候是可以方便他人的,试想一下如果在一个企业当中,我们出去做事情,做什么事情如果领导和同事是不知晓的,这个时候是不是会打乱他人的工作安排,导致了工作上的不和谐,所以把孝字破掉的时候,它可以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经常讲一个词叫做情商,情商从哪里来。当我们内心有仁德的时候我们的情商自然就出来了,当内心有仁德的时候,我们做每件事情讲的每一句话,处处都是为别人着想,都是在方便他人的,这个时候自然情商就会体现,我们都不是为了自己,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心中有他人,对他人有一个更好的交代,可以更方便他人,不触犯他人的颜面。这个都是内在仁的体现,所以我们从孝之中去看仁,当把这个孝破掉的时候,我们对所有的人内心都有仁德的时候,就会懂得为他人着想,有分寸!我们的行为会让别人觉得舒服,礼之用,和为贵,这个也是礼之根本,孝之根本。为人处事之根本。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