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一艘智能无人小艇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设计、硬件选择、软件编程以及测试。以下是一般改制智能无人小艇的步骤:
### 1. 需求分析
- "功能需求":确定小艇的主要功能,如巡逻、救援、环境监测等。
- "性能需求":确定小艇的速度、续航能力、载重等性能指标。
- "环境适应性":考虑小艇将工作的水域环境,如水流、波浪、天气等。
### 2. 设备选型
- "动力系统":选择合适的电池、电机和推进器。
- "控制系统":选择适合的CPU、传感器和通信模块。
- "导航系统":GPS模块、电子罗盘等。
- "传感器":根据功能需求选择温度、湿度、水质等传感器。
- "通信模块":Wi-Fi、蓝牙、4G/5G、卫星通信等。
### 3. 设计与制造
- "船体设计":根据功能需求设计船体结构,考虑稳定性、防水性等。
- "电路设计":设计合理的电路布局,确保安全可靠。
- "组装":将选定的设备组装到小艇上。
### 4. 软件开发
- "操作系统":选择适合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如Linux、RTOS等。
- "应用软件":编写控制程序、数据处理程序、通信
相关内容:

原艇状况
表面桨的深V船艇,由于桨的设置通常距离重心位置相对较远,导致转弯(高速时)半径很大,通常会是船身长度的10~20倍,而为了适应在较窄的河道里运行,转弯一定要灵活,可不能有这样大的转弯半径。
按目前的船型和状态,改造计划如下:
1. 桨表面桨推进方式,改为全浸桨推荐方式。降低时速,改善转弯性能。

3.使用5叶50mm直径,螺距约0.8P(一种简单描述螺距和桨直径方式,0.8P,就是50mm直径X0.8,螺距约为40mm)。桨的叶型参考渔船桨(8字形)和潜艇桨(弯月后掠形),两者结合,获得较大的叶面积,增加推力,后掠的叶尖,利于螺旋桨在推进时,抑制和延迟空泡的产生。



增加散热器,做好防溅水密封处理。

初次下水,使用遥控器直接控制方式,自驾仪未参与控制。设定双发双舵差速混控(可调混控比),设定调整两个电调的控制驱动曲线,以保证在不同的速度段,直航不偏航,转弯不漂移,灵活且较为精准。
.................
下一集,在完成初次下水后,将舾装自驾仪及相关传感器并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