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太浓拿不到投资”这确实是一个长期困扰许多非营利组织和公益项目的困境。传统观念认为,非营利组织的首要目标不是盈利,而是社会效益,这与以追求回报为首要目标的商业投资逻辑存在一定的冲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公益性太浓”就完全等于“拿不到投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平衡“公益性”与“可持续性”,以及如何向投资者展示项目的价值和潜力。
"为什么“公益性太浓”会被认为难以获得投资?"
1. "短期回报不确定性:" 投资者(尤其是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通常更关注短期到中期的财务回报。纯粹的、长期性的公益项目往往难以在短期内产生可观的财务收益,这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2. "价值评估困难:" 公益项目的“价值”往往体现在社会影响、用户满意度等方面,这些价值难以用传统的财务指标量化,投资者难以评估其投资回报率(ROI)。
3. "风险认知:" 投资者可能认为公益项目更容易受到政策变动、社会舆论、管理层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运营风险和不可控性。
4. "商业模式不清晰:" 如果公益项目缺乏清晰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来支撑其运营和发展,投资者会担心其长期生存能力。
"抗癌公社(Anticancer Community)如何突围?"
抗癌公社作为中国领先的癌症患者互助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公益性太浓
相关内容:
抗癌公社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以小额互保的方式解决大病医疗费问题的平台,在国内首创了互助众保的模式。据抗癌公社创始人兼 CEO 张马丁介绍,目前抗癌公社的平台以网站和微信服务号为主,APP 正在研发和内测之中。
据 36 氪体验,社员在抗癌公社的平台上,需以手机号和身份证号实名注册入保,也可以添加不熟练使用网络的代管亲友,帮他们履行义务和换取权利。张马丁说,注册之后需要履行分摊义务,但还需要经过一个观察期才能享受到权利。0-40 周岁观察期为 180 天,40 周岁及以上则为 365 天。这是为了防止社员带病入保。期间,零费用加入,自由意愿退出。
一旦社员不幸罹患重大疾病,抗癌公社会在通过专家审核该社员的患病信息(张马丁表示这块业务也正在与第三方审核公司谈判将其外包)之后,再在社区内将该社员的患病信息公示两个星期,以防止虚假信息的产生。公示期一过,社员们需在一个月的支付期限内,自行往账户中存钱。如果到了支付期限还没有支付的话,抗癌公社系统则会自动扣款。扣款金额是资助金额总数除以正式的社员总数。随着社员的不断增多,每个社员每次支付的资助金额会越来越少。现在,每个社员每次支付的资助费用已不到 2 元,每年资助的费用不到 200 元。但如果设身处地,当自己或亲友不幸患上大病的时候,也可以得到来自其他社员的最高金额为 35 万元的资助。
(抗癌公社微信服务号截图)
除了 “抗癌公社”,抗癌公社另外还成立了 9 种针对不同职业或特定人群的公社,包括 “大学生公社”、“瑞博士粉红公社”、“公益人公社”、“媒体人公社”、“创业者公社”、“人民教师公社”、“爸爸妈妈公社”、“保险人公社” 以及 “中东呼吸综合症抗击团”。抗癌公社的社员们,在加入 “抗癌公社” 的基础上,可以再选择自由加入这些特定人群公社。那他们及其代管亲友除了与 “抗癌公社” 社员互保,还可以与特定人群公社社员互保。张马丁笑称,这有点类似于互保公社的 “叠加包”。
在刚过去的九九重阳节那天,抗癌公社又新成立了 “老年人互助社”,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加入该社。当 “老年人互助社” 的社员们得了老年疾病的时候,“抗癌公社” 的社员们要为他们资助 0.1 元 / 次 / 人。
此外,抗癌公社还成立两个联盟:爱心人士联盟和爱心企业联盟。在全国各地也成立了近 300 个城市分社和 50 多个校园分社。张马丁说,目前爱心人士联盟成员已经有 600 多人了,爱心企业联盟则有 11 家企业。加入爱心企业联盟的企业,必须承诺资助 40 名以上(无上限、无限期)大病社员,资助费用每人每次 500 元起(无上限)。而抗癌公社可以为这些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提供品牌输出。
据悉,从 2011年6月 成立至今,抗癌公社已经有 4年 多。从平台数据显示,抗癌公社的社员总数已经发展到 226134 人。张马丁表示,社员总数正在以每天 800~1000 人的速度增长着,且增加的社员 60%以上都是老社员的自发,公司从来没有付费推广过。然而,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是,这么一个 “元老级” 的企业,仅在 2014年10月 拿到过 1 次来自联创策源的数百万美元天使融资,目前的员工也只有 8 人。
张马丁表示,很多投资人之所以不看好抗癌公社,是因为他们觉得抗癌公社的模式太公益化。而在张马丁看来,抗癌公社并不是公益组织,但却是以公益的初衷立足的。“互联网创业和公益创业一样,只有让自己的用户真正受益,才能做得起来。所以,融资这种事情只能看缘分啦。”
而为了解决投资人眼中的 “公益组织” 这一痛点,抗癌公社一直也在积极地挖掘和尝试自己的盈利模式:
- 与第三方医疗机构进行合作。目前,抗癌公社与爱康国宾(提供体检服务)、易加医(提供肿瘤专科医生的线上咨询随访、线下挂号就诊等服务)、全球康(提供赴美就医服务)等 9 家第三方医疗机构进行了合作,并将这 9 家机构的服务打包成了一个健康保险服务包,包括体检、三甲医院专家咨询及挂号、癌症确诊、海外就医等健康服务项目。张马丁透露,这个服务包价格亲民,正在议定中,很快面市。
- 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抗癌公社计划联合商业保险公司,为社员们提供定制化保险服务,目前已有 5~6 家保险公司在谈合作。
- 接入微店。在抗癌公社的微信服务号中,可以看到康爱(与 “抗癌” 谐音)小店,已经上架了许多商品了。这些商品大多是社员家乡的土特产或者手工制品。当然,店里也有第三方医疗机构的服务套餐。
在抗癌公社服务号中,36 氪还发现抗癌公社发起了非营利性抗癌医院的线上众筹, 并显示已有 1158 人参与。张马丁说,要想将癌症的闭环打通,最终还是要落地要医院。不过要真正建起一家理想中的抗癌医院,无论是从时间、还是资金上来说,只能当作一项长远的目标。
(抗癌公社微信服务号截图)
另外,在张马丁的计划中,还包括成立相互保险的保险公司和打造 “互助中国计划”。他表示,抗癌公社其实还有着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属性,要想将这个属性变成盈利模式,除了尝试与支付宝或者银行进行如代扣资金等的合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社员资金进行管理和运营。当然,这样可能会涉及到相关牌照的申请。而 “互助中国计划” 是指在分社基础上,增加具有当地地方属性的互助项目,但不局限于地方病。张马丁希望,抗癌公社能打造出一种新型的社交形式。即通过医疗费的互助,建立社员间的互助友爱的行为,而这可能带来新业务的机会。
原创文章,作者:su小吱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在创业,并且希望自己的项目被报道,请戳这里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