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猹,我好像看到了“AI大众点评”的诞生

在观猹这个应用中,用户可以通过上传照片来获取关于食物的信息,比如识别菜品、查询价格等。这种功能与大众点评这个生活服务类应用有相似之处,因为大众点评也提供了用户评价、商家信息和消费指南等服务。然而,观猹更侧重于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来帮助用户发现和了解美食。
如果观猹能够进一步发展,整合更多的AI技术,比如自然语言处理、推荐算法等,那么它有可能成为一个更加智能的美食推荐系统,类似于“AI大众点评”。这样的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口味和消费习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美食推荐和服务。
不过,目前观猹还只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应用,其功能和影响力也有限。要成为一个真正的“AI大众点评”,还需要在技术、内容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提升和优化。

相关内容:

模型实力是最好的硬广,

产品设计是最好的软广,

观猹大概是最真实的自来广。

上周参与了观猹的线下发布大会,后劲非常大。

不单是说去了多少大牛大咖,更是因为00后的团队,和他们的“观猹”产品。

观猹:关注是参与的开始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我22年底就开始用Product Hunt了,自己也搞过打榜。

PH就像是全球极客的一个巨大“新品发布广场”。

每天,无数独立开发者、小团队,甚至大公司,都会把他们最新的、最酷的产品放到上面去“打榜”。

最近字节的Trae还刚刚拿了第一。

但是,Build in Public, Speak Loud,不是大公司的特权,甚至在Trae、即梦、可灵等产品发布的时候,都遇上过小公司反超的情况。

产品可能很粗糙,只要它有闪光点,就可以把它展示给全世界看,接受最直接的点赞或者吐槽。

但很难受的是,为啥那么多国内占比高的AI应用,在国内反而没有像样子的发布?

现在的媒体、平台,要么太泛,要么更新太慢、要么商业气息太浓。

对于日新月异的AI新物种,我们好像缺少一个专门的栖息地和互动场。

有时候,甚至会想吃瓜都不知道去哪里吃。

更不用说,对于Builders,做了一个很酷的AI应用,去哪里找第一批懂我的种子用户?去哪里获得最真实的反馈?难道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嗨吗?

虽然大部分产品和大部分CEO都在自嗨,但是是骡子是马总得有地方遛遛吧?

对于用户和玩家来说,想体验最新、最好玩、最野的AI应用,去哪里找?哪里有真实、公允一点的说法?

很多产品、媒体手里,天然有把自欺欺人尺,让打分直接从20分跳到90分。

难道只能靠KOL的推荐、媒体的通稿,和刷到的朋友圈链接吗?

信息差太大了。

对很多想追踪真实一手信息的朋友,

让更多值得看见的,被看见

“观猹”想做的,为中国的AI Builders,打造一个自己的Product Hunt,一个AI大众点评,但又不止于此。

是围观、是前排吃瓜、是参与、是让真实评价被看到。

前段时间,吴恩达在YC提了一个观点,他说:“AI speeds up startups.”

最丝滑最快的发布、最快看到、最快交流反馈,进而产生一连串的化学反应,在Manus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呈现,在观猹上,也许能再现。

AI不仅在改变产品形态,更在压缩创业的时间尺度。

当初的Manus,产品一发布,也是直接登顶Product Hunt日榜第一。

紧接着,大小科技媒体、投资人、用户的目光瞬间聚焦。

AI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你闭门造车一年,磨出一个“完美”的产品,可能黄花菜都凉了。

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可能用一个月时间做出的MVP,已经通过快速发布和迭代,抢了用户心智,甚至拿到了融资。

现在,“观猹”来了,允许抢跑。

没啥可怕的!大胆地把你的想法和产品拿出来,看看用户会不会为你投出good的一票。

“发布”本身,可能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社区?内容?产品?

一个平台如果只有产品列表,那它只是一个冰冷的货架。

真正有生命力的平台,一定是社区、内容、产品三位一体的。

年轻、活力、好玩,则是让飞轮最小阻力高效转起来的动力。

最近比较火的Lovart,也在观猹上,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有一个活跃的创作者社区。

用户在社区里分享作品、交流Prompt、甚至进行二次创作,这些UGC内容本身就构成了产品最强的护城河和传播素材。

再看“观猹”,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内容平台和社区载体,将已有的内容生态、KOL资源、核心粉丝群,与即将入驻的AI产品进行深度链接。

这里的“猹”,天然嗅觉更灵敏。

这里的观猹猿,天然更懂吃瓜的姿势。

似乎,属于AI圈的飞轮也可以转起来:

先是产品入驻:一个优秀的AI产品(比如一个新的AI Agent)在“观猹”发布。

然后内容传播:“产品观猹员”们的真实评论、评价,引发二次传播。

再往后,社区影响:内容在社区内引发讨论,吸引更多普通用户去体验产品,并产生更多的UGC评价和反馈。

最后价值反哺:这些高质量的反馈和社区热度,不仅帮助产品快速迭代(PMF验证),也吸引了投资人和潜在合作伙伴的目光。

最终在“观猹”这个平台上形成“单点突破”的巨大影响力。

这个逻辑,是可复制且可持续的。

它将产品、内容创作者、用户、投资人,紧密地捆绑在了一个价值共创的网络里。

这可能比任何单纯的广告投放都更精准、更高效。

AI大众点评、应用宝的机会?

圈内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今天的AI应用,特别是Agent产品,就像是20年前的个人网站。

而今天的独立开发者,就是当年的个人站长。

互联网早期是怎么找到那些有趣的个人网站的?靠的是导航站。

这些导航站解决了当时最核心的问题:信息发现和分发。

现在,AI圈也呈现出类似的“繁荣而混乱”的景象。

每天都有无数个轻量级、垂直化的AI应用诞生,它们可能就是一个Chrome插件,一个Discord机器人,或者一个能帮你写周报的Agent。

它们小而美,但极其分散。

用户需要一个新的“导航站”,一个AI时代的“应用宝”,一个原汁原味的“大众点评”,来帮助他们发现、筛选和管理这些AI工具。

而创造者们,也需要一个集中的入口,来获取流量和用户。

要是这么看“观猹”,就不仅是一个“发布平台”,更是一个“价值发现平台”。

通过用户的真实评分、专业的测评内容和智能化的推荐算法,把那些真正有价值、有创意的AI应用从海量信息中“打捞”出来。

属于00后的新组织?

传统VC和AI原生产品之间,还差一公里的Gap。

新的玩家,谁能以某种姿势切入、填补这部分空白,谁就能占据独特的生态位。

我自己在做AI出海日本的孵化器,或者定义为一个Venture Studio,也是在找这样的一个缝隙,和新的组织形态的可能。

新一轮的AI应用,需要的不仅仅是更多的算法和算力,更需要新的平台、新的组织、新的共创模式。

这也是观猹更让我惊喜的点:一群有创造力的、非常年轻可爱又非常有能力的创业者,正在按照自己的品味,书写新故事。

我甚至一度觉得 观猹团队有点“茶”——很多事情做得太周到、太细致全面了。

不是那种令人讨厌的“茶”,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妥帖。

就像这篇文章,没有给我一分钱,但是让我愿意多花些时间写写,很想能帮就帮一把,添油加醋或者添一把火。

我会发自内心觉得,这些00后做的产品,虽然远没有尽善尽美,但是值得被看见!

如果让我来做这款产品,早就起不出来这么可爱的名字了。

“观猹”,就是去看看那不确定的未来,用一种更快乐、又真实的方式。

就当吃瓜了!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