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特别是“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确实在网络上流传很广,它强调了"胆识、冒险精神和对机遇的把握"在赚钱过程中的重要性。从某些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1. "发现和利用机遇":很多时候,新的商业机会、投资风口并不被所有人看到。敢于尝试、敢于冒险的人,更有可能抓住这些早期机会,从而获得快速回报。学历可能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但发现和决策的勇气同样关键。
2. "突破常规":墨守成规很难快速成功。敢于“试错”,意味着愿意走出舒适区,尝试不同的方法,即使可能失败,也可能因此找到更有效的路径或创造出全新的模式。
3. "行动力":将想法转化为现实,需要强大的行动力。胆子大往往伴随着果断决策和快速执行,这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是优势。
"然而,这种说法也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和潜在风险:"
1. "“试错”需要基础":成功的“试错”往往不是盲目的赌博。它需要一定的知识、能力、资源、判断力作为支撑。没有基础的冒险,更像是“送钱”,而不是“试错”。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提供的教育资源、人脉网络、思维训练,恰恰是这种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风险、评估机会、提高成功的概率。
2. "“胆子大”不
相关内容:
赚钱最快的路,藏在“敢试错”这三个字里。王健林说“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不是否定学习,是戳破一个真相:多数人学了一堆理论,却连花500块试错的勇气都没有,最后知识成了“纸上谈兵的枷锁”,越学越穷。
不是学习没用,是“只学不试”才没用。我认识个姑娘,学了三年电商运营,笔记记了10本,公众号关注了50个,说起理论头头是道,却从没开过一个网店。她说“等我学透了再做”,结果三年过去,别人靠试错摸透的规则,她还在书本里找答案。而另一个小伙子,就看了3天教程,花200块开了个拼多多小店,卖手机壳,第一个月亏了150,第二个月调整价格,赚了300,现在每月稳定赚5000。他没学多少理论,就靠“卖错了就换”的试错,反而走在了前面。
试错的本质,是用最小代价换“市场真相”。市场从不看你学了多少,只看你能不能解决它的问题。有人花3万块报“抖音运营课”,学了一堆“爆款公式”,却不敢发第一条视频;有人花500块买了个二手手机,每天发3条实拍视频,一个月后发现“宠物视频比美食视频流量高3倍”——这500块试错,比3万块课程更值钱,因为它摸到了“市场的脾气”。理论是别人的经验,试错才是自己的答案。
怕失败的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老同学想做社区团购,总怕“没人买”“赔本”,纠结了半年,光调研就花了2000块。而小区门口的水果店老板,没调研,直接拉了个50人的群,每天发3款水果预售,第一天只卖了2单,他立刻换了更便宜的品种,第三天就卖到20单。现在他的群有500人,每月多赚8000。他说:“怕赔就少投点,500块试错,就算全亏了,也比纠结半年强。”试错不是瞎闯,是用可控的损失,换不可控的机会。
学历的价值,要靠试错才能激活。有个985毕业生,学市场营销的,理论一套套,却在找工作时碰壁——面试官问“你做过什么案例”,他只能说“我学过4P理论”。后来他逼着自己试错:帮朋友的淘宝店写文案,免费的,写废了20版,第21版让销量涨了30%。这个案例成了他的敲门砖,现在在一家公司做策划,月薪比同班同学高5000。学历是门票,但能不能坐到桌子前,看你有没有用试错磨出来的“真本事”。
试错的关键,是“快速迭代”,不是死扛。有人开网店,一款产品卖不动,硬撑半年,亏了几万;有人卖不动就换,每周试3款,一个月总能碰对1款。前者是“盲目试错”,后者是“有策略的试错”——每次试错后,记录“哪里错了”:价格太高?图片不好?还是选品不对?下次调整一个变量再试。就像打游戏,死一次记一个复活点,总能找到通关的路。
普通人最该学的,是“把试错成本降到最低”。启动时别投大本钱,用500块、1000块试:想做短视频,先拿手机拍,别买几万的设备;想做摆摊,先进100块的货,别租摊位。我见过最聪明的试错,是一个姑娘想做早餐,没租店面,每天在家做10份三明治,在写字楼门口摆摊,3天就知道“火腿馅比鸡蛋馅好卖”,半个月后每天卖50份,月赚4000。她的试错成本,只有最初的100块食材钱。
这个时代,“知道”不值钱,“做到”才值钱。学了100个赚钱方法,不如试错10次;记100条理论,不如在实践中摔一跤。
王健林的“胆子大”,不是鲁莽,是“敢用小成本换大机会”。那些赚钱快的人,不是比你聪明,是比你先明白:试错的成本,永远比错过的成本低。别等“学透了”再开始,现在就拿出500块,找个最小的事试错——路是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