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打卡天津“红楼”,沉浸式感受革命英雄“精气神”

这是一个关于天津“红楼”及其与革命英雄精神关联的探索性标题。我们可以围绕这个标题,构建一个内容概要或文章大纲,来展现如何通过天津的“红楼”这一地标,来体验和感悟革命英雄的“精气神”。
---
"标题:何以中国|打卡天津“红楼”,沉浸式感受革命英雄“精气神”"
"引言:" “何以中国”——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关乎历史,关乎文化,更关乎精神。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无数红色印记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灵魂。天津,这座历史悠久的北方港口城市,不仅有着独特的中式风情,更是一座红色热土。其中,一座庄严肃穆的“红楼”——"天津觉悟社纪念馆",便是我们探寻“何以中国”、感受革命先辈“精气神”的重要窗口。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第一部分:寻访“红楼”——历史的回响" 1. "“红楼”的由来:" 介绍天津觉悟社的成立背景、历史意义。提及“红楼”的建筑特色(中西合璧、庄重典雅),以及它如何见证了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 2. "打卡体验:" 描述参观“红楼”纪念馆的流程和感受。从外观到内部陈列,从复原的房间到珍贵的文物、历史照片,展现如何通过“打卡”这一现代行为,开启一段

相关内容: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 实习生罗杰坤)8月8日,在天津市和平区花园路5号的一个小洋楼里,身材板正的霍正斐慷慨激昂,声音洪亮。他从周围人群中挑出一人问:“你为什么当兵?”这位游客坚定地:“保家卫国。”霍正斐是名专业演员,他扮演的角色是曾经住在这座小洋楼里的吉鸿昌将军。

8日上午,记者随“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系列活动来到吉鸿昌旧居。该建筑始建于1917年,总建筑面积1408平方米。1930年吉鸿昌将军购得这座英式小洋楼,翌年举家迁入居住。1933年,吉鸿昌辗转回津,该楼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天津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秘密联络站。

小洋楼的楼外墙由红砖砌成,所以又被称为“红楼”。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红楼”被作为医院使用。从“红楼”门口的石制牌上可以看到,1982年7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红楼”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近30分钟的表演中,“吉鸿昌”拿出一只印有“作官即不许发财”字样的瓷碗,告诫“士兵”不能做部队里的蛀虫。表演中有“吉鸿昌”光荣入党和不幸被捕的故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又冒着风雪,大义凛然地说道:“我为抗日而亡,决不能让你从我的背后开枪,你要从我的面前开枪,我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如何射向我的。”

吉鸿昌将军的扮演者霍正斐拿出一只印有“作官即不许发财”字样的瓷碗与“士兵”互动。实习生 罗杰坤 摄

吉鸿昌将军青少年时期目睹清末山河破碎、百姓困苦的凄惨景象,“当兵救国、为民造福”的种子在其心中生根发芽。18岁时,他毅然投身冯玉祥部队,从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戎马生涯。1934年11月,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国民饭店开展地下活动时遭到特务暗杀受伤,并遭法租界工部局逮捕,后被引渡给国民党政府,在狱中受尽酷刑。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在北平英勇就义。

霍正斐等几位演员演绎的《我是中国人》,令游客深感触动。霍正斐说,自己4个月前开始扮演剧中的吉鸿昌,做沉浸式互动,“我用演员(扮演)的形式,把革命先烈的精神传达出去,让观众更好地去感受吉鸿昌将军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情。”

吉鸿昌旧居内的“民族英雄吉鸿昌生平展”,一幅吉鸿昌画像的身上别着“我是中国人”胸牌,吉鸿昌曾以此举彰显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实习生 罗杰坤 摄

吉鸿昌旧居馆馆长胡鹏宇告诉新京报记者,《我是中国人》刚上演时,自己记忆犹新。“几个本地的大学生来到馆里看演出,看到吉鸿昌英勇就义时,都饱含热泪。”胡鹏宇说,这些学生告诉他,这和在手机上、展板上、电视上看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胡鹏宇称,这种创新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增强了公众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