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代苹果新机发表后总有两种激烈言论,一是对新品点评,二是对下三代 iPhone 的大胆预测。iPhone 15 上市后半年,萤幕下镜头成了许多媒体关注的焦点。
前段时间 Macrumor 爆料,苹果韩国供应商已开始研发智慧手机萤幕下镜头,另一边马上有网友指正五年前就有类似传言。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看见下图 iPhone,但看见实机前,这种争论会一直下去。
相较 Android 越做越小的前镜头,甚至争先尝试"真全萤幕"方案,苹果倒像坐在场边的观众,在同时空却没参赛,还置身事外坚守萤幕上方那颗黑药丸。要了解苹果为什么迟迟不推万众瞩目的萤幕下镜头,要先弄清一个问题:
家具越多,房子越大前置模组对苹果来说为何如此重要?
苹果浏海里暗藏玄机大家都知道,前置模组包括"红外镜头"、"泛光感测元件"、"扬声器"等八个零件,从这角度审视,能理解浏海存在,红外镜头、点阵投影器和前置镜头,是苹果执着保留大模组的根本原因。儘管 iPhone 15 全系都有"动态岛",许多感测器都重新设计,但三兄弟还是屹立"岛"中央。
iPhone 对拍照一直都有独到理解,评测网站 DXOMARK 将 iPhone 15 Pro Max"自拍效果"评分列为近两年榜首,即使去年 14 依然能在 2023 年新机海里取得并列第二的优异成绩。
(Source:DXOMARK)
iPhone 纸上数据一直都不是最好,但所有摄影测评横向对比绝对不会少了苹果,照片风格也不是最讨喜,但自然成像效果攻佔各大榜单。网路互动频繁的年代,自拍直播、视讯通话、线上会议都需要前置镜头,故 iPhone 将前置摄影权重提到很高的位置。
"红外镜头"和"点阵投影器"孪生兄弟,融合成苹果生态把关者:Face ID。经常能听到苹果使用者抱怨 iPhone 续航和讯号,但鲜少听到苹果安全性不好,得益于苹果深耕安全验证。早在 2017 年 Face ID 就加入苹果生态,同时 iPhone 还抛弃了自家 Touch ID。
脸部辨识的安全性是指纹解锁不可比拟,"3D 结构光双镜头"解锁原理有点艰涩,挑重点阐述。"支付等级"脸部解锁,是对 Face ID 最大的夸奖,连金库都能放心託付,当然有些不可逾越的门槛,"点阵投影器"就是大功臣。镜头将看不见的 IR Dot 投影到人脸,形成有三万点阵组的 3D 模型,用红外镜头扫描虚拟脸部,和手机点阵资讯匹配,确认解锁人是否为手机主人。
脸部数据的安全性比指纹方案高 20 倍,相同指纹解锁手机机率是五万分之一,Face ID 机率缩小到百万分之一。脸部辨识升级多年后,用户可戴口罩、眼镜、帽子时使用,但用照片甚至 1:1 模型都不能解锁。
为了防止机主睡觉时被他人拿手机强行解锁,Face ID 还加入"注意力检测",只有机主注意力落在手机萤幕,iPhone 才会解锁,美观、全萤幕等特点在"安全"和"影像"面前都能妥协。苹果的固执没有遇见"完美"萤幕下技术前,会让浏海和药丸一直在。
不过接连爆出几项苹果申请专利,好像让远在天边的真全萤幕有点苗头。
堵住缺口的三剑客已有萤幕下镜头的中兴、小米、OPPO、三星等,虽然叫法不同,但"镜头消失术"的底层逻辑大同小异。OLED 不透光,所以要做到既能看到萤幕,又能让镜头从萤幕下看到我们,就需前置镜头区域增加萤幕透光性,不论图元缝隙变大,还是扣掉部分图元,最终效果就是光能顺利穿过缝隙进入镜头。
苹果也是用相同原理设计萤幕下镜头,但比起其他厂商,iPhone 萤幕下镜头有两个原生难题需面对:
搭载 FaceID 的 iPhone 有更大前置模组需隐藏。更大模组需更大透光区。红魔 9 Pro 是市面将"萤幕下区"和"主萤幕区"解析度差异控制较好的手机,体验后大部分场景都感受不到解析度缺失的突兀,但这也是建立在只有一颗镜头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效果。苹果专利文件用"整合+隐藏"尽可能缩小萤幕解析度的影响。
编号 20240077648 专利提及名为"点阵投影器和泛光照明器整合"技术。泛光照明器就是上文提到的红外镜头,发射红外光帮助手机辨识脸部,判定使用者是否直视萤幕,以确保只有使用者本人才能解锁萤幕。苹果能将泛光照明器和点阵投影仪组合成单个紧凑投影模组,将感测器面积缩小到原来一半,减少萤幕下区域。
另一份专利"平面光波导",是上述整合技术的延伸。传统前置模组环境光感测、图像捕获、手势辨识和近端感测等模组,需各种物理孔径发射或接收不同光谱区域光辐射,才能完成操作指令,以及环境和消费者感测,目前大部分全萤幕手机萤幕才会留一抹黑,不是喜欢,而是必要。
不过平面光波导似乎解决这问题,可用手机萤幕平面光波导引导辐射穿过表面,却不干扰显示功能。去掉晦涩深奥的专业词语:有了它,大部分感测器(除了镜头)即使放在萤幕下也不影响使用,就和手机指纹解锁同道理。理论上,苹果这套组合拳缩小前置模组,也缩小降低萤幕解析度面积,主萤幕需妥协的只剩前置光学镜头了。
所以 iPhone 16 渲染图也不无道理。但要真‧全萤幕,就无法不理镜头,模组上方解析度终究还是和主萤幕有区别,即使红魔 9 Pro 依然会在浅色介面看到"纱窗般"萤幕下区域,苹果第三剑客就是专为此而生。
首先图元特殊"W"排列法,增加透光率、减少衍射现象,避免自拍出现"光晕"和"雾化感"。接着元件(如触控感测器金属)不同场景可朝向或远离相邻图元方向移动,减轻"图元去除区"和"全图元密度区"的显示差别。从专利文件描述看,苹果做到物理意义的可变解析度。
苹果有个"小心机",示意图并没有说萤幕下区域在哪,而是举出可能出现的位置,这烟雾弹不亚于每年新 iPhone 发表前,网路欢乐猜测后置模组形状。这两年各厂商对全萤幕似乎失去兴趣,一方面几年过去,前后双萤幕、翻转镜头、滑盖等都转瞬即逝,点子很新鲜但市场不买单,现在技术水準"重量便携""图元高清""萤幕完整"的理想手机,只能满足两个。
完美三角捨弃的那一角也变成不同品牌、不同系列的特点。不完整萤幕也不算缺点,回到萤幕上方,猛然发现,挖空、浏海或水滴不仅让前置模组有发挥空间,还提供状态列自然空间。萤幕下方案普及的那天,状态栏该何去何从?厂商又会玩哪些花样?还挺值期待。不过人们对完美萤幕的追求,让这场旷日持久的"空间拉锯战"还在继续,将来手机萤幕到底会长什么样子,其实早就有答案。
前苹果首席设计师 Jony Ive 认为"无边际泳池"会是将来手机萤幕的形态,从三星 Galaxy Note Edge 到华为 Mate 30 pro 一直都无意中贯彻这理念,但真正达到无边视觉,就是那台摆在展柜里的小米 Mix α,只是这台机器离量产或离消费者还太远。
几份专利文件也算让大家看到"全萤幕 iPhone"的希望,只是坚持宁缺毋滥的苹果,找到完美萤幕的路上稍慢几步,就像宁可家里空空也不愿改用不喜欢家具的贾伯斯,iPhone 设计一直保持这种理念,总是特立独行,总是慢人一步,当然也会改变时引起世界关注。更重要的是,当把近年 iPhone 摆在一起,就能发现还是有悄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