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高校“顶”大学生创新创业都有啥妙招?

“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政府鼓励的一种经济模式,旨在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对于高校而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双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采取的妙招:
1.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 高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如创业管理、创新思维、商业模式设计等,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
2.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 高校可以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提供创新创业咨询、培训、项目孵化等服务,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3. "举办创新创业竞赛": - 定期举办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4.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 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项目合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市场需求,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5. "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 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场地、指导等方面的支持,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6. "聘请创业导师": - 邀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导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7. "设立创新创业基金": - 为有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学生创业风险。
8.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提升教师

相关内容: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已经红遍大江南北,大学生们这个特殊群体,已然成为创新创业大潮中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业,各大高校都有啥妙招?一起来看看!

【北京大学:向创业者提供后续创业辅导及投融资支持】

2015年,北京大学创新学堂平台全面启动“千城万堂,千校万师”计划,通过与新华网等领先机构与企业密切协同,与各地主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将4G创新教育推广至各地方学校与社区,让每个人有受到高品质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

其实早在2008年,北京大学就创办了创新研究院,从创新与创业这个领域开始探索第四代教育模式,即“干中学,学中创”的协同创新教育模式。北京大学与中关村实施的“创新学堂”4G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人人学创新,万众共创业”。4G教育的核心是“向学生学”的创新教育。学生和老师的评价方式会改变,学习互动的方式会改变,创造与分享的方式会改变,生活与工作的方式会改变。

北大教授蔡剑介绍说,“课堂思辨+网络互动+大赛训练+创业实践”的4G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将“课堂思辨”作为核心,独创五色创新思维理论;“网络互动”即为与课程配套使用的“创新学堂”网络平台,学生不但可以自学创新创业课程,还可以进行真实互动服务和交易;“大赛训练”即为国际青年创新大赛,已帮助了数十万青年创新创业;“创业实践”即为向创业者提供后续创业辅导及投融资支持,每学期有多个课上学生创业项目获得了天使或风险投资并高速成长。

【清华大学:投入使用全球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

今年10月15日,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这是专门为学校的创客提供创新创业培育孵化的基地,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

目前,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包括学生科技兴趣团队、创+、i.Center以及X-lab等。此外学校还为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制定了全新的课程培养方案,打破院系间壁垒,进行跨学科的专业选修,并设计了专业学位课程,学生在进修后还可以获得专业学位。

清华大学“三创平台”的基本情况:兴趣团队是2010年由学生自发创办的学生社团,致力于让更多的师生理解科技与艺术,爱上创新与创造,目前已有团队20余支,人数逾600人。

i.Center是由清华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与校内各院系和校外合作单位联合成立。主要开展工程训练实践和创客教育,每年有近2千学生参加教学活动,90%是本科生。

X-Lab是清华大学新型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发现和培养的教育平台,于2013年成立。截止2015年5月底,已经有超过1万人次的清华及社会的青年学生参与了X-Lab的各类活动,600多个来自于清华在校生和校友的项目加入清华x-空间,经过其培育,所有注册公司的项目融资金额已经突破3亿元。

【浙江大学:搭建以浙商企业家“导师带徒”为核心模式的实践平台】

浙江大学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和区域创新创业资源优势,形成了涵盖启蒙、培训、竞赛、交流、孵化、实践的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效促进了学习与实践、创新与创业、智本与资本等深度融合,激发了学生的活力和潜能。

通过建设“浙江大学硅谷创业实验室”“全球创业管理硕士”“创业管理博士点”等项目,打造高端创业教育品牌。充分依托创新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各类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为学生提供项目凝练、团队建设、市场拓展、风险管控等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

会聚一流创新创业导师,通过优化考核激励机制,推动更多名家大师上讲台、编教材、带学生;通过实施“求是强鹰”实践成长等计划,搭建以浙商企业家“导师带徒”为核心模式的实践育人平台。建立大学生创业与教师创新成果转化对接机制,探索师生共同创新创业的新模式。积极争取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机构、政府各类扶持资金支持,设立创新创业扶持基金。拓展校外创业空间,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创业苗圃、创客空间。建立浙江大学创业学院,打造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孵化一体的高端平台。

【武汉大学:发起设立1亿元“珞珈创新天使基金”】

今年11月10日,政府、学校、校友三方签署合作备忘录,三方最终达成一致:由武汉大学资产经营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出资1000万元,武昌区人民政府拟以国资投资平台出资2000万元,武汉珞珈校友企业联盟有限公司向武大校友募集7000万元,共计1亿元人民币。优先支持武汉大学师生和校友在武昌区注册的创新创业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部分可对社会开放。

早在2003年,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并渗透到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创性地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双学位、创新学分等制度,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引导他们参与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

近年来,武汉大学每年投入3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大学生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2014年,学校还专门设立1000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投入560万元对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进行全面装修。该中心可容纳近100个创新创业团队,所有学生均可带项目申请免费进驻。

【香港科技大学:创业基地设立咖啡厅 学生自主制定商业计划经营】

香港科技大学已形成一个跨领域学科体系,由一位协理副校长位阶的教授专门负责跨领域学程。学生除了参加学校设计的跨领域课程外,也可设计自己有兴趣的跨领域学习内容,比如分子生物科技,它同时需要有理学、工学、医学相关专业的背景,学生可以在经过教授同意后,自选他所需课程。课程涉及创业的部分,学生也可以选择到学校的商学院和工科学院上课,所有这些课程均可获得学分。

在课程以外,香港科大为学生设立了创业中心,今年九月份学校刚刚落成一个创业交流基地,帮学生把创业基地内的硬件设施做好,然后让各个学院的学生自由地参与进来,自行在创业交流基地内组合讨论、交流、分享心得,教授会参与指导,但不会干涉他们的选择,允许学生由错误中学习。在创业交流基地内,学校还设置了咖啡厅,让学生制定商业计划自己经营,一个学期轮换一次。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学会如何规划及开展生意、建立团队文化,解决运营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等等。

【背景链接】

国内创客生态盘点

我国各地产业结构与文化氛围不尽相同,使得创客空间的面貌也多种多样。根据2015年3月全球创客空间维基站点的统计,在其网站注册的国内创客空间共有21家,广泛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成都、广州、东莞、香港和武汉。国内统计显示,目前已正式运行,处于较为活跃状态的创客空间或创客聚集地有约28处,辐射区域覆盖了华北、长三角、珠三角、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除此之外,各地方院校、中小学校、社区,不断出现新的或是由原兴趣社团演变而来的拥有固定活动场所和专属设备的创客空间。

(素材来源:高校官网、中国教育报、新华网)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