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办手机号却频繁被骚扰!“二次放号”问题怎么破?

“二次放号”是指手机号码在用户取消服务后,运营商没有及时回收,而是再次分配给新用户使用,导致前一个用户的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从而被骚扰电话、短信等骚扰。以下是一些应对“二次放号”问题的方法:
1. "了解政策":首先,了解当地运营商关于手机号码回收和分配的政策,了解自己的权益。
2. "主动注销":当不再使用手机号时,及时到运营商营业厅或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注销,确保号码能够被回收。
3.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自己的手机号码是否被列入黑名单,或者是否收到异常的骚扰电话。
4. "设置隐私保护": - 在社交平台上设置隐私保护,不随意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 - 不在公共场合或网上随意透露自己的手机号码。
5. "联系运营商": - 如果发现手机号被“二次放号”,可以联系运营商,要求其核实并处理。 - 提供相关证据,如骚扰电话录音、短信等,协助运营商追踪和解决问题。
6. "法律途径": - 如果骚扰问题严重,可以收集证据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7. "使用安全软件": - 安装手机安全软件,对来电进行识别和拦截,减少骚扰电话的干扰。
8. "个人信息保护": -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轻易

相关内容:

新办的手机号码却不断接到催债电话,注册微信、支付宝、淘宝、微博等APP,却频繁显示号码被占用……如今,手机号码就像网络通行证,无法完成APP的绑定,就不能使用其全部功能。

如今,手机号码资源已经越来越稀缺,“二次放号”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所谓“二次放号”,是指老用户停用、弃用手机号后,号码由运营商收回,空置一段时间再次投放市场,供新用户选择。码号资源循环使用有利于盘活通信资源,但却给有些新用户带来了新问题,该如何解决?

换新手机号却接到催债电话

运营商“二次放号”存漏洞

前不久,江苏的王女士遇到了件烦心事儿。拿到单位统一办理的工作用手机号码的第一天,她就接到了各种催债电话。原来,这个号码的原机主欠了债务又弃用号码,手机号被电信公司回收后,又给到了王女士。

王女士:当时办后没多久,不停有人打电话催债,这个事情大概持续了半年,才逐渐消停。然后我直接用这个号登陆微博,发现之前有人注册过了,所以就又重新注销,注册新号。

北京的李女士也有同样的困扰。拿到新的手机号后,她不但频繁被骚扰,还无法注册微信、支付宝等程序。

李女士:全都是不认识的人,五花八门事情找上我,那段时间我有点不敢接电话。他们告诉我这可能是二手号码,因为前机主没用,但他没取消绑定,说要不你就换号或者找原机主协商解决。我办号时也没有告知我这个号以前别人用过。

运营商回收号码再放出

原因为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号码的功能不单单是通讯工具,从社交软件到支付账户,从新闻资讯到交通出行,想要使用APP,几乎都需要通过手机号完成绑定。但码号资源和网络IP地址一样,理论上属于稀缺资源。国内手机号以11位为主,随着用户激增,现在部分号段已无新号可用,这是运营商要回收号码再次放出的重要原因。

目前各运营商对手机号码从欠费收回到再次销售都有明确的时间要求,一般首先会有一段时间的保留期,也就是号码仍旧属于原用户。但是相关通讯服务已经停止,如果继续欠费,号码则会从保留期进入冷冻期,也就是号码属于运营商,但不马上投入市场销售,这样的设计也是希望帮助切断号码与原用户之间的关系。

电信专家项立刚说,目前王女士和李女士遇到的“催债电话”和“APP无法注册”的问题,的确很难解决,只能把催债的号码拉黑,APP也得挨个去注销。以目前出现的案例看,想要进一步避免二手号码带来的困扰,除了国家放开更多的码号资源之外,更长的冷冻期、更方便的销户服务都可以考虑。

电信专家项立刚:避免二手码出现,一是政府更多开放号码资源;二是延长收回的期限;三是电信运营商提供相关服务,帮助用户解决支付宝等捆绑号码。在这里还有一种情况,有人拿这个号码使用后,不缴费也不注销,不到营业厅去办理,运营商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项立刚告诉总台央广记者,号码被回收使用但又遇到了新问题,其本质矛盾在于,看似很多的码号资源并不够用。现在已经有16亿个号码被使用,随着5G时代物联网的到来,码号资源即将变得更加稀缺,未来手机号码可能会从11位升至更多。

电信专家项立刚:我们平时用的135/139/186号段,其实用不同号段做不同事情,资源毫无疑问是有限的,后面到了工业5G还会有更大的需求,现在我们中国是16亿左右设备连接进来,到了2030年,连接数会是100亿,这些连接都需要码号资源。现在都已经升到11位了,未来整个的码号资源管理、计费体系等,全部都要升级。

“二次放号”困扰消费者

如何长远解决问题?

检索相关新闻发现,“二次放号”给消费者带来困扰的现象已经存在多年,却至今仍未得到根治,而电信部门很少公开回应将如何长远解决这一问题。大多情况下,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多位受访对象表示,在向运营商提出处理诉求后,各家均把皮球踢给第三方,要求用户自己协商。用户需要与各大应用挨个对接解绑,费时费力不说,金融证券类机构往往还要求机主拿着当地营业厅开具的纸质证明线下办理,这无疑给那些异地号码用户增添了负担。

从法律角度来说,从办好新号码的那一刻起,消费者和电信部门就建立了合同关系,电信部门有义务保障消费者的隐私权,如果消费者因频繁被骚扰诉讼至法院,电信部门很可能要进行精神损害赔偿。只不过,很少有这么较真的消费者,为此费时费力,非要闹上法庭。

有报道称,当前,行业主管部门和通信企业已着手建立数据互通平台,协调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间的信息互通和账号管理。比如,工信部指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建立的码号服务平台,中国移动推出的“二次号查询服务”系统以及部分商业机构建立的二次号付费解绑平台等。

不过也有业内专家指出,用户的手机号绑定了哪些应用,登录的时间、频率等使用习惯涉及个人隐私,在打破信息壁垒,建立共享账号数据平台时,这些账号数据如何妥善管理,也是亟待填补的制度空白。

来源:中国之声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