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在评论手机“二次放号”问题时,强调了重新确认用户身份的重要性。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详细阐述:
1. "手机“二次放号”现象":手机“二次放号”是指手机号码在用户注销后,运营商未经用户同意或未充分告知用户的情况下,再次将此号码分配给其他用户使用。这种现象在近年来逐渐增多,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2. "重新确认“你是你”":光明网评论员指出,手机“二次放号”需要重新确认“你是你”,即确保手机号码的归属权与用户身份的对应关系。这一观点强调了以下几点:
a. "用户权益保护":手机号码是用户的个人信息,具有唯一性。在“二次放号”过程中,用户权益可能受到侵害。重新确认“你是你”,有助于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b. "防止欺诈行为":手机号码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身份标识。若“二次放号”过程中,运营商未能充分核实用户身份,可能导致号码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诈骗等违法行为。
c. "提高服务质量":重新确认“你是你”,有助于运营商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3. "具体措施":
a. "加强用户身份验证":运营商在“二次放号”前,应严格核实用户身份,确保号码归属权与用户身份对应。
b. "完善用户信息查询
相关内容:
通讯运营商作为递“钥匙”的人,显然有义务告知用户其中存在的诸多风险,且从契约关系来看,也理应为用户提供权属清晰、没有争议的产品和服务。
手机号码在被注销或者停用后,经过大约3个月的“冻结”,被运营商重新投放市场供新用户使用,这种“二次放号”本是盘活有限闲置号码资源的常见做法,却也将用户的个人信息暴露于风险之中。

©IC photo
据媒体报道,有“二次号”的新用户发现,通过手机验证码,居然可以轻松登录前机主的淘宝和支付宝账户;还有人时常收到陌生人的快递信息、未知平台的消费记录,甚至各种催债电话……注销手机号码,却不意味着该手机号绑定的App账号的自动解绑,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隐患引人关注。网络上关于“如何一键注销网络账号”的求助帖并不少见,问题一直存在,但始终没有被“妥善解决”。
当物理空间让位于数字世界,一块手机屏承载起大部分的生活场景,对个体信息的辨识、标注、管理,也就成为人们能够畅行于移动互联网场域的前提。手机号因为具有实名认证且独一无二的特点,被各App用作用户注册的依据,也让手机号超越了通讯地址的意义,逐渐演变成一张串联个人身份、金融账户、社交关系的“数字身份证”。因而,解决“二次放号”问题,实质上是要在虚拟世界中解决“身份歧义”问题,重新锚定“谁是你”。
谁来解决这个问题?不妨换个说法来看。用户更换手机号,就像物理世界中的搬家,如果没有及时解绑每个App,则相当于将家门钥匙连同里面的物件都留给了“下家”。通讯运营商作为“二次放号”的执行者,则相当于将老用户的钥匙主动交给了新用户,对于“没换锁”的用户而言,此举风险显而易见。
目前,“换把锁”主要是靠用户自己解决。通过工信部推出的“一网通查”服务,能够查询到25款主要互联网应用的绑定情况,并逐一自行解绑。但根据以往数据,我国年轻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大约有80个,对于那些想不起自己注册过哪些App的用户而言,这就像埋下了“定时炸弹”,只能等待新用户引爆。
通讯运营商作为递“钥匙”的人,显然有义务告知用户其中存在的诸多风险,且从契约关系来看,也理应为用户提供权属清晰、没有争议的产品和服务。但从操作层面来看,运营商无法甚至无权得知用户手机号注册了多少个App,这意味着规避“二次放号”带来的风险,需要更高层级的解决方案,推动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必要衔接,也为权责关系进行清晰划分。
比如,通讯运营商将“二次放号”手机号码分享给相关网络平台,各App数据库及时进行修改,或增加邮箱、人脸等双重身份认证方法,重新锚定用户身份的“唯一性”,当然这需要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进行,防止出现新的信息泄露风险。同时,防止与手机号绑定的生活、浏览、消费、定位等信息被“一键清除”,这关系到人们虚拟资产的使用与安全等问题。
在移动互联时代,将手机号码说成是数字生活中的一种新型基础设施,并不为过,这也意味着,解决“电子身份歧义”问题具有相当的“公共性”。数据不会像物质一样,随时间流逝或自动消亡。那么,所谓的放号前的“冻结期”也不能“一冻了之”,而应作为用户数据在各平台上的“迁移期”,其时间长短,理应以数据迁移的完成度为准,确保用户的数据资产真正得到精确、安全、有效的保护。
来源:“光明论”微信公号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