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塑料餐盒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品,虽然方便,但也存在一些质量安全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和购买一次性塑料餐盒的建议:
### 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1. "化学物质释放":一些不合格的塑料餐盒可能会在高温或酸性条件下释放有害化学物质,如双酚A(BPA)等,这些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2. "材料不达标":市面上有些餐盒可能使用回收塑料或劣质材料,这些材料可能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3. "厚度不足":部分餐盒为了降低成本,会使用较薄的塑料,这可能导致餐盒在盛装热食时变形或破裂。
4. "印刷问题":印刷油墨可能含有重金属,如果油墨渗入食物,也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 正确使用和购买建议:
1. "选择正规品牌":购买时尽量选择知名品牌或信誉良好的商家,这些品牌的产品通常更注重质量。
2. "注意标识":查看餐盒上的标识,选择标注有“食品级”、“无BPA”等字样的产品。
3. "避免高温":不要将餐盒直接放入微波炉或烤箱中加热,因为高温可能导致有害物质释放。
4. "避免长时间存放":尽量避免将食物长时间存放在塑料餐盒中,尤其是热食。
5. "定期更换":使用过的
相关内容:
食品相关产品消费知识普及
一次性塑料餐盒
易加工、生产效率高、成本低、
质量轻、不易破损……
一次性塑料餐盒(以下简称餐盒)的优点很多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餐盒得到广泛应用
尤其随着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
它已经成为人们主要食品容器之一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餐盒主要有: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等 。


主要问题
01
餐盒中的化学物质迁移到食品中会影响食用感受,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迁移入食品更会危及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餐盒的化学安全性通过总迁移量、高锰酸钾消耗量等指标进行检测和判定。通过总迁移量的测定可以衡量餐盒中所有非挥发性物质的总量;高锰酸钾消耗量的测定可以衡量餐盒中可溶出有机物质的含量,而这些有机物可以迁移溶到食品中从而被人体直接吸收造成危害;脱色试验是用来检验餐盒中的有色物质在接触食品时是否发生迁移的主要检测方式。有颜色的物质中,通常含有着色剂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迁移入食品,会危及食品安全。
02
餐盒的卫生状况不良,受到微生物污染,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餐盒的微生物安全性主要通过对餐盒中大肠杆菌、霉菌和沙门氏菌的监测来判定其卫生状况。通过大肠菌群的检测,可以推测该餐盒中是否存在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是否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是否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霉菌等微生物指标是涉及人体健康的重要安全卫生指标。人和动物一次性摄入含大量霉菌毒素的食物常会发生急性中毒,而长期摄入含少量霉菌毒素的食物则会导致慢性中毒和癌症。
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通过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从而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而在我国,有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


使用餐盒注意事项
1. 不同材质餐盒使用温度要注意。
材质为PP的餐盒使用温度较高,可以盛装热饭热菜。
材质为PS的餐盒,质地较硬易破裂,在使用温度达75℃时开始变软,食物要冷却至室温时再装入PS餐盒,且尽量不在微波炉中连盒一起加热食物,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的迁移。PS的低温性能很好,适用于盛装冷藏食品。
2. 餐盒对食物成分有要求。
油脂高、糖分高的食品不适合装入餐盒,因为油的沸点容易超过塑料耐热极限,而油、糖及塑化剂等餐盒中的化学物质都是有机物,根据相似相容的原理,容易和餐盒发生化学反应。
三看一闻买餐盒
一看包装:
消费者在购买餐盒时,应选择包装完好的产品,注意生产日期及保质期,尽量选择保质期内的产品,以防有细菌、霉菌。
二看标识:
消费者在购买餐盒时,要看清是否按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806.1-2016的要求标识产品名称,材质,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适用时)等内容,同时符合GB 4806.7-2016的要求。
三看外观:
要选购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的餐盒,尽量选择没有装饰图案的无色透明产品。


四闻气味:
可先闻一闻有没有异嗅、异味,防止使用时会与食品串味,影响食品安全。
内容来源:市场监管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