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信息很重要。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滴滴出行在7月29日上线了一项新功能,针对"特定类型的司机"进行"倾斜派单"。
这里的关键点是:
1. "新功能:" 滴滴推出了新的派单机制或规则。
2. "时间:" 从7月29日开始实施。
3. "对象:" 某一类司机(具体是哪类,信息中未明确说明)。
4. "机制:" 对这些特定司机进行“倾斜派单”,意味着他们的订单可能会被系统优先分配给他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这些司机"或者"优化整体服务"。
"通常情况下,“倾斜派单”可能针对以下几类司机:"
"合规司机:" 例如持有有效证件、车况良好、服务记录良好的司机。
"特定区域的司机:" 在某些服务相对不足或需求较高的区域,系统可能会优先派单给该区域的司机。
"服务优质的司机:" 例如评分高、好评多的司机。
"新注册或特定活动的司机:" 有时平台会通过倾斜派单来扶持新司机或鼓励司机参与特定任务。
"建议:"
如果您是滴滴司机,建议留意滴滴司机端的App通知或官方公告,以获取最准确、最详细的关于此次倾斜派单政策的具体说明,包括哪些司机类型会被倾斜、
相关内容:
网约车司机抢单焦虑又要升级了。
滴滴7月29日在北京推出的轻享专车派单倾斜机制,直接把口碑值变成接单生死线——工作日早晚高峰加分规则细化到周四前加四个时段、周五改三个时段,周日只剩午晚两波,服务分越高的司机越容易吃到大单。

这波操作表面看是鼓励优质服务,实则把网约车行业的生存焦虑转嫁给司机群体。
这种算法调控早就是平台企业的经典套路。

五年前美团给外卖骑手搞的阶梯奖励,三年前货拉拉给司机设置的接单权重,本质都是用数字评分倒逼从业人员内卷。
北京交委去年公布的网约车日均接单量显示,43.7%的司机每天工作超12小时,现在还要他们跟打游戏冲段位似的卡着不同日期、不同时段刷分,迟早要逼疯一批中年司机。
有司机晒出后台数据,上周五晚高峰在西二旗连抢三单都被截胡,系统提示"建议提升服务分"时,手机壳都被捏变形了。

平台方总拿"优化资源配置"当遮羞布,但资源配置权从来都在算法手里。朝阳网约车司机老王发现,自从口碑值规则调整,早高峰接单距离从3公里变成5公里起步,平台用延长空驶距离的代价来测试司机忍耐度。丰台区张姐更惨,因为普通话带口音被乘客打了低分,现在只能在半夜接醉酒乘客的单子。这种评分体系看似客观,其实把主观评价当圣旨用,和黑箱操作的信用分没啥区别。
其实要解决运力调度问题,完全可以学杭州的错峰调度费模式。去年春运期间,当地要求平台在高峰时段直接给司机每单加5元服务费,既保证运力又不逼司机玩命。或者像成都试点的区域化接单模式,把城市划成八大运营区,司机在自己常住区域接单能加分,既缓解通勤压力又提升服务稳定性。平台明明有更人性化的选择,偏要选最折腾司机的那种,说到底还是数据指标比人重要。
现在很多司机已经开始研究"养号攻略",凌晨四点蹲守机场单刷里程数,接单前先看乘客评价记录再决定要不要演戏式微笑。可这种机械化的服务升级真能带来体验改善吗?海淀程序员小刘上周打到辆服务分99的专车,司机全程戴着降噪耳机不说话,水也没给准备——原来人家早摸透系统只考核取消率、不考核服务细节的漏洞。当评分标准变成通关攻略,最终吃亏的还是掏钱买服务的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