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很短
一时的思考而已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看到一篇内容为大致为知识付费这两年,我花5000元买的4个教训。虽说我在付费知识上只花了不到100块,看了她这篇文章之后,也让我想了些事情,更多的就是我工作相关的了(毕竟我是这样的热爱工作)。
近两年的各方面变化的节奏太快,以至于这样年轻的我,也会时不时的感觉跟不上了节奏。眼睛一闭一睁,一个新的概念就铺天盖地了。原来免费的开始要钱了,原来收费的开始共用了。这变化过程中一定是有人欢喜有人愁,面对付费知识如此,面对乾燥无聊的技术概念也是如此。
随时打开手机,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种「闪亮」的词,就怕别人不知道这文章有多么的「高水準」。一开始我也会点开文章耐心读完,但过了一段时间,这些文章(包括朋友分享的)基本就被我封存了。并不是自己水準高到这些文章无法满足,而是太多的文章让人失望。虽然没花钱,但是每篇文章都是要花时间的啊。这样或许会错过有价值的段落,但为自己节省的时间,听听喜马拉雅的历史故事,更让我满足。
做IT的,面临这样的形式,不敢放慢自己的脚步,想像一下哪天如果客户说出了一个词,我不懂是什么意思,那是有多丢人。所以需要大量的阅读,而非常巧的是,真的有大量的内容可以读,不过在这丰富也又杂乱的内容中,真的有陷阱。
我有我的优先顺序
1.多读经典,少看碎片化知识
此言一出,得罪了不少的组织。然而没办法,确实是这样想的能怎么办。
很多媒体都喜欢在标题上花功夫。例如流传着各种生活常识标题党,“震惊!!! 他后居然”、“有的注意啦!!千万不要”。这种标题党实在是太好筛选了,我们做it的一只眼睛就能排除掉这些生活窍门标题党。我们这些技术类的标题,就低调有内涵的多,比如“解决的必备几大体系”、“深度解读*” 等。
对于媒体来说,阅读量就是一切,阅读量就是业绩,这些标题的阅读量是上来了,但每一千个阅读的人,可能就有500个失望而关,这500个没有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或许有250个就再也不相信这个。我喜欢朴实的标题,我相信朴实的标题会带着朴实的文章,而朴实的文章不会骗我。
网路大部分文章往往没有什么主题,很分散。读多了之后,除了拽出更多的名词概念拿出去忽悠人,其他没什么用处。
我比较推荐的是,首先读经典,系统的掌握一套技术,在此之后,才有辨认是否某某文章是否值得吸收的能力。自己心中形成一条思路的主干,再选择性的读一些内容,刺激思考、修补完善自己的思路,这样阅读才不浪费自己的时间。否则看什么都对,看什么都是知识,然而大多数文章并不能称之为知识,那只是作者一时的想法,这想法是错的也有可能。
这就是为什么要多读经典,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有很多人验证过,一定是要比在网上随便写写多靠谱的多。
2.知识不要怕旧
做IT的愿意追逐新知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强行应用新知识,反而「过犹不及」。说句洩气的话,很多新的技术还真的不适合普通企业的IT
来做,他们属于IT主导
的企业,比如互联网公司、软体公司等,这些企业需要不断的有新的技术才能更加高效更加领先。但是企业IT不需要趟这趟浑水,很多企业的IT还处于支援阶段,需要的是稳定和好用。
3.不要囤积知识,而是要行动
这句话即是针对IT知识的学习者,也是针对IT岗位的知识应用者。在与很多客户交流的过程中,都会聊到自己在IT建设过程中踩过哪些雷,也会有谈到,如果从新做会怎样做怎样做。但我觉得,有出错才是正常的,一直很顺利会更恐怖。不能为了怕出错而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用来学习、谘询。决定一件事要不要做(针对IT可以换个说法,针对某个专案要不要去做),不是根据是否可以避免所有问题来判断,而是能否预估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以及会有哪些方式来应对。
这一段并非要表达盲目行动,必要的了解和学习不可或缺,但是过度的谘询一定不如适当的谘询+行动。
地铁上看到一篇文章,自己也跟着想多了,针对我的文章也是一样,只是我一时的思考,不是知识。希望看到这些短文可以带来思考和刺激,而不是收穫。
阅读原文:IT人不要看太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