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由于信息辨别能力相对较弱、社会经验不足、警惕性不高,且往往涉及养老钱款,更容易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以下是一些帮助老年人识别电信网络诈骗的技巧,可以转告或提醒他们:
"一、 核心原则: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1. "保持警惕,不轻信陌生来电和信息:"
"官方身份需核实:" 任何自称公检法、银行、运营商、社保局、医保局、政府部门等“官方”身份的人员,通过电话、短信或APP联系你,要求提供个人信息、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或声称你的账户有问题、涉嫌犯罪等,都要高度警惕。"真正的官方机构通常不会通过电话要求你提供完整的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操作。"
"警惕“高回报”诱惑:" 对“中奖”、“补贴”、“高额回报投资”、“内部消息”、“免费领取物资”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保持警惕,这些都是诈骗的常见手段。
"警惕“紧急情况”:" 诈骗分子常制造紧急情况,如“家人出事”、“账户冻结”、“身份被盗用”等,让你心急如焚,从而做出错误判断。遇到这种情况,务必先通过"其他可靠途径(如直接联系家人或亲友)核实清楚"。
"警惕“权威威胁”:" 声称有“法律
相关内容:

老年人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受害群体,老年人识别电信网络诈骗,可以从常见诈骗手段和防范要点入手:
一、常见诈骗手段
冒充亲属/权威机构:比如假装“子女出事要钱”“公安/社保/银行工作人员说账户有问题”,要求转账到“安全账户”。
虚假福利诱惑:以“中奖”“领取养老金补贴”“低价买保健品/器械”等名义,先让交“手续费”“保证金”。
情感/投资陷阱:通过交友软件建立感情后诱导投资,或推荐“高回报、稳赚不赔”的虚假项目。
二、核心防范要点
不轻易相信陌生来电、短信、链接,尤其是涉及金钱、个人信息(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等)的内容。
不随意给陌生账户转账,遇到“紧急情况”(如“孩子住院”“账户冻结”),先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联系亲属核实。
不点击不明链接、不下载非官方APP,避免手机被植入诈骗软件。
对“优惠”“补贴”有疑问时,直接拨打政府部门、银行等官方电话(通过114等正规渠道查询)核实。拿不准的事,多问子女、老伴或社区工作人员,不要怕麻烦。
若对方催促“抓紧转账,否则后果严重”,多问自己“这是不是在逼我做决定?”——诈骗常利用紧急感让人来不及思考。